Dec 21
一篇颇有一点历史的Leica 50/1.0评测报告,标头代表一个镜头厂商的最高光学实力,而F1.0下最优秀的标头,非这只莫属。
Leica中文论坛上的详细规格+作品
摄影者们的评价:
“這是一支不論拍攝彩色相片或黑白相片,都會產生極大的色(階)調豐富感的鏡頭!說起LEICA NOCTILUX 50/1光圈f/1的作品,相信身為LEICA迷的朋友們早已熟悉不過了。但值得一提的是關於它的製造過程與其特殊之處。NOCTILUX是1976年的設計,它並非像前一代NOCTILUX 50/1.2利用非球面來矯正彗星像差,它利用的工具,是超高折射率玻璃。LEICA 50/1.2 NOCTILUX停產並非代表素質不佳,而是那兩片asph太難研磨,良率低以至於成本過高。因此當LEICA玻璃實驗室成功地研發出一種超高折射率玻璃時(折射率大於1.9),LEICA當時的首席設計總監Walter Mandler博士馬上利用此玻璃來實現他的理想:光圈f/1,同時也解決前代50/1.2 asph的製造困境!根據LEICA評論家Erwin Puts的測試報告,新NOCTILUX在光圈f/1.2的水準,與前一代接近,由此可見,超高折射率玻璃的功用是毫無疑問的!”
“徕卡Noctilux镜头的通光能力甚至超过了人类眼睛。当世界上第一次为35mm相机生产出f/1镜头时,这堪称摄影历史上的一大里程碑。该镜头具有出色的反差表现力,能够灵敏地分辨出刚刚可以分辨到的色彩差异和极为精细的解像能力。其对漫射光和彗差的控制达到了最高水平,在拍摄点状光源时几乎没有耀斑现象。该镜头使那种独特的,在幻想中富有绘图般的表现成为现实。它不仅十分适用于在微光中拍摄,也能够获得美丽而清晰的成像。在全开光圈时,利用很浅的景深能够强调照片的细节。可以将朦胧的影像轮廓溶于近乎于抽象的形态和色彩美学之中。”
1976年,由光学博士曼德勒(Mandler)主导,徕卡加拿大密德兰厂(当时还叫做LEITZ)推出了一款震惊全球的名镜:NOCTILUX。此镜重达630公克,同时也是徕卡M系列中最昂贵的。NOCTILUX是光学史上的崭新里程碑,它的影像素质非常特殊,即使和全世界最优秀的标准镜50mm SUMMICRON-M来比较也毫不逊色。但是,NOCTILUX的光学特性很难用语言文字描述,这好比啜饮一杯名贵的红酒,你自己得要有一点品味和体验,才能真正体会到这款镜头的优点。过份拘泥一些小聪明或成见,是不能了解这一款镜头的优越性的。本篇测试报告是综合Erwin Puts的测试结果,和译者的实际试用经验的综合体,原作者访谈过许多徕卡原厂的光学设计工程师,他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计算机绘图资料及图表,Erwin Puts自己甚至花了一年的时间试用镜头,并加以测试。但是,这样是否能够完全剖析NOCTILUX?当然不行!只有你自己勤加使用徕卡镜头,才能够体会它的优越之处。
NOCTILUX的光学表现
NOCTILUX的第一片镜片直径为51.5mm,SUMMICRON则为26mm,底片则同为135规格。这意味着NOCTILUX的光线折射角必须比SUMMICRON更为大。NOCTILUX采用了高折射率玻璃原料(其中有的折射率甚至大于1.9),相对来说,SUMMICRON的设计只需要±1.7的折射率即可。高折射率玻璃既昂贵又非常重,NOCTILUX本身的重量和价格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NOCTILUX的第一代(光圈为f/1.2)采用4群6片设计,其中有两片非球面镜片(第一片和最后一片),用来矫正球面像差。但是当年(1966年)打磨非球面镜片相当耗时费工,制作困难度非常高,虽然在全开光圈时表现优异,但是和过于高昂的成本比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了。新版的NOCTILUX没有采用非球面镜设计,并且改为7片镜片,可算是SUMMILUX家族的一员(SUMMILUX是从SUMMAREX 85mm f/1.5改良而来的)。
现在要设计一款光圈为2.0,光学误差极小的标准镜,是相当容易的事。这种标准镜(50mm SUMMICRON-M正是最佳范例)有极高的反差(contrast)、清晰度(definition and clarity),良好的细节,甚至已达到现有底片所能记录细节的极限。
假设我们将光圈设计加大一格到f/1.4,我们就必须开始面对「无法完全矫正」的难题了。耀光(flare)和变形(distortion)无法完全矫正,因此对色还原度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如果我们胆敢进一步把光圈设计再加大一格,结果就会出现一些令人讨厌的光学缺陷:诸如横向色差(transverse chromatic aberration)、彗星像差(coma)、球面像差(spherical aberration)等等。
因而实验室测试NOCTILUX时,在1.0最大光圈下,底片中心9mm为直径的圆形范围之外,就不免就会测出一些像差数值。像是彗星像差、球面像差、以及横向色差等等,同时也有一点枕状变形,以及全开光圈下可见的暗角。这些像差在缩小一格光圈时,就几乎完全消失。实验室中所测得的数据,只是这次测试报告的一小部分而已。绝大多数的时候用肉眼观察,这些光学问题并不是很容易察觉的。
反差对比与耀光
摄影玩家常常不是很了解耀光对于影像品质的影响究竟有多严重。事实上,耀光与反差/对比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可以分作两种层面来谈:巨观、整体(macro)对比与微观(micro)对比。
整体对比 所谓整体对比,指的是镜头所能记录下来的「景物中最明亮部位与最阴暗部位的相对比值」。理论上镜头应该忠实传输所有的光线,并且以最锐利的方式呈现在底片平面上。但实际上镜头还传输了一些与影像无关的光线(像是在镜片群中的乱反射),这些光线也跟着散布在底片上。当我们拍摄一个深色黑暗的主体,光线应该不会在底片上形成潜影,因此冲片完后,底片上应该是完全透明的。万一镜头有耀光的现象,即使在深色黑暗上的主体上也会出现不该有的光线能量,在显影时就会出现银粒子的分布,但这本来就不是主体本身的信息。
当我们同时比较两支镜头所拍出来的照片(光圈各调为f/1.4),我们可能会误认为阴影部位表现较浅的镜头,是比较高速的镜头,因为它「似乎能照下更多的光线」。事实上,这只镜头很可能是耀光比较严重的,另一只才是矫正比较好的。
微观对比 顾名思义,微观对比指的是「两个非常微小的相邻面积之间明亮度的相对比值」。这和影像极微细节的纹理有很重要的关连。假如底片上可以记录到一些微妙的细节,但反差对比太低,低到人类肉眼分辨的界线以下,我们就只能看到一团混乱的影像噪声,从而干扰了照片的清晰度。空间频率越高(对比分离度越高),就能观察到良好的微观对比。此外,耀光必须减轻到最低限度,才能提升影像的纹理细节。
NOCTILUX对于耀光的抑制能力非常强。在照片中,几乎找不到什么「非影像」的光源。这是以Velvia底片和50mm SUMMICRON镜头比较的结果。同时以两支镜头拍摄(场景为由一板墙缝中所散逸出来的强烈光线),SUMMICRON在画面中央出现了些许的反射(50mm SUMMICRON向来以抑制耀光能力而闻名),而NOCTILUX完全看不到有任何耀光的现象。
NOCTILUX在反光强烈的环境下与暗部区域,粒子与色彩阶调,都有很纤细的层次表现。当然,这也是耀光抑制力优越的表现。在同样严苛的环境测试的SUMMARIT,耀光情形就相当严重。
全开光圈下,整体对比要比SUMMILUX 要低一些,即使光圈缩小到f/1.4,情况依然不变。光圈缩小到f/2.0,我们可以进一步比较NOCTILUX-M、SUMMILUX-M、SUMMICRON-M三款镜头的表现。SUMMICRON-M最佳;SUMMILUX-M在实际拍照的场合下,和SUMMICRON-M的表现非常非常接近,肉眼几乎无法辨别;NOCTILUX的反差则稍低。不过NOCTILUX在光圈全开时,反差就比SUMMAIRIT在全开(f/1.5)时要高得多,甚至比第一代的SUMMICRON(光圈全开)要高!
NOCTILUX全开光圈时有中高(medium-to-high)的对比,f/2.0对比提高(high),到了f/2.8时,对比提升到非常高(very high),此时和SUMMICRON同光圈的对比表现已经相当接近了。对比的下降曲线相当平缓,不过在f/5.6时表现仍旧不错。在实际拍摄场合中,我们将所有镜头作了相同的测试纪录(拍摄场合是法国一个典型的小村庄,时值正午,在狭窄的街道上面对强烈的阳光拍摄,使用100度黑白负片)。SUMMICRON-M呈现高对比与锐利的影像,NOCTILUX对比稍低,但锐利度则相同。极微细节(extreamly fine detail)部分,SUMMICRON仍比NOCTILUX要好一些。
「整体对比稍低,微观对比却很高」,这两者之间的奇特平衡,使得NOCTILUX具备一种很微妙的特征(fingerprint characteristic)。NOCTILUX耀光抑制能力极强,使得微观对比增加的特性,因此在微细节(fine detail)上有非常平顺的成像。这正是NOCTILUX「存有的目的」。一般人也许会错认为NOCTILUX是一款「专门在弱光下拍照的镜头」,事实上,即使用NOCTILUX来取代SUMMILUX/SUMMICRON,也是不错的选择。
真正f/1.0的镜头!
利用仪器测量NOCTILUX在f/1.4以及f/1.0的EV值,数据显示NOCTILUX是真正比SUMMILUX 50mm f/1.4要大一级光圈的镜头。
近摄表现
绝大多数的标准镜头的最佳表现值设定在无限远处,但是近距离的光学表现,借着矫正像差,表现也可接近理想值。光圈越大的镜头,越难完全矫正像散、彗星像差、像场弯曲、球面像差、第二级色差。因而大光圈镜头在2公尺以内的表现都不会太好。
我们比较了NOCTILUX和SUMMICRON全开光圈,在1公尺的近距离的表现。NOCTILUX的主体轮廓(outlines)表现很锐利,但是极微细节(very fine detail)部分则有一点点柔化。从f/4.0开始到f/11,影像的素质有明显的提升,最佳值在f/8。
事实上,以全开光圈在1公尺处近摄,并非NOCTILUX的强项。但有谁这样作呢?在最近拍摄距离、全开光圈时,NOCTILUX的景深只有1-2公分!纯粹由技术观点来看,在这种场合下拍摄人像,并不是很理想。
分辨率与MTF图
影像品质由两大因素形成:一是空间频率响应(spatial frequency response),另外一个则是对比传输(contrast transfer)。两种专有名词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解析力和阶调。
但是这两种因素无法同时最佳化。只要主体的轮廓能够清楚的描绘出来,一张低解析力+良好阶调的照片就能给人一种愉悦的观赏感受。一张高解析力的照片所含有的信息内容当然会更多,但是过高的解析力反而会影响到微观对比的品质,导致主体的细节消失(无法辨识)。底片上银粒子会形成一种随机的杂纹(noise),一旦影像的极微细节刚好等于或低于底片上的粒子噪声时,就只能形成一堆无组织的浓度。这就是为什么一张高解析力+低对比的照片反而会让人觉得「模糊」的原因。事实上,第一代的SUMMICRON(7片设计)就是属于「高解析力+低对比」型的,而第一代NOCTILUX(f/1.2)则属于「低解析力+高对比」型的设计。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定义影像品质的三种空间频率响应如下:
1. 低频率带(5到10 lp/mm或 cycles/mm)决定了主体轮廓的清晰度。
2. 中频率带(20 lp/mm)决定主体细节(fine details)。
3. 高频率带(40 lp/mm)决定主体的极微细节度(extreamly fine details)。
我们已经习惯于听到某镜头/某底片动辄高达150 lp/mm的解析力,现在这里却只谈40 lp/mm,各位读者肯定觉得很纳闷。事实上,150 lp/mm是不太实际的说法。眼力绝佳的年轻人在10公分的距离之内,肉眼可以分辨的最多线数是每厘米17对。一位中年人在40公分距离时能分辨每厘米4对线条,就已经非常理想了。这里是假设检验图至少有50%的反差值以供肉眼辨识。
假设以40 lp/mm为极限,那么35mm的负片就必须要放大10到15倍的比例,肉眼才能够分辨40 lp/mm的细微差异(反差还必须大于50%),此时的反差值甚至比解析力更为重要,这关系着最后的影像品质。我们在此发现了现代光学的极限所在。在下面的MTF图表,各位可以注意到反差的数值,仅仅在画面中央部位,我们才能看到40 lp/mm处,反差为50%的数值,这还是顶级光学设计的表现呢。以下我们会针对SUMMICRON和NOCTILUX的MTF图形来作一些深入比较。
但是NOCTILUX在MTF测试上有一些很特殊的状况:
NOCTILUX画面中央圈的反差值 (%)
lp/mm 1.0 2.0 5.6
10 84 79 90
20 59 41 72
40 27 10 33
光圈在f/1.0时,10 lp/mm的反差值相当好,在20 lp/mm时仍然相当不错,在40 lp/mm时则尚可接受(acceptable),因为即使SUMMICRON全开光圈(注意:是f/2.0喔!)时,画面角落在40 lp/mm也是相同的成绩。但是,在f/2.0时,我们发现到数值有异常的现象,特别是在40 lp/mm处尤其明显,光圈缩到f/5.6稍微比光圈全开要好一点。《现代摄影》杂志在多年前测试本镜时也发现到这个现象,不过他们没有对数字产生怀疑而直接引用。
NOCTILUX并没有完全矫正球面像差,这种像差所引起的负面作用之一便是焦点偏移(德文为Blendendifferenz)效应。重新调校焦点距离后,NOCTILUX的MTF表如下:
NOCTILUX画面中央圈的反差值 (%)
lp/mm 2.0 5.6
10 94 96
20 80 91
40 51 79
光圈在1.0到2.0之间,NOCTILUX的焦点偏移量为74微米(micron),到了f/5.6偏移量则变为120微米。在第一次测量时,f/5.6的数值没有下降太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景深大于偏移量,因此反差值并没有下降。120微米,几乎就是底片药膜的厚度。这种测试结果显示了测量一款光圈最大的镜头时,可能遭遇到的盲点。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物体都有3D的立体厚度,因此这种焦点偏移量几乎看不出来。你只能看到影像在f/5.6时会有点柔和,因为焦点偏移效应会形成比较大的模糊圈。
锐利度和清晰度
NOCTILUX在全开光圈时能以高对比(high contrast)记录细节,锐利圈从画面中心算起,半径为9mm。换言之,成像良好的区域为一个18mm直径的圆形区域。在此区域之外,尤其是边缘角落的对比很低,因此细节部位也不很锐利。光圈为f/1.4时,主体的轮廓对比有改善,细节部位也更锐利,但微细节部分仍然相当柔和。在f/2.0时,微细节有很锐利的成像,整体画质已经相当不错,比SUMMICRON略差,但比SUMMARIT要好很多。光圈再接着缩小后的影像品质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准,但是在f/5.6时,对比略为下滑。NOCTILUX在f/5.6的MTF图表和SUMMICRON比较,光学品质相当接近:
反差值 (%) NOCTILUX-M SUMMICRON-M
lp/mm f/5.6 f/5.6
10 100 100
20 90 92
40 70 72
上表的反差值与前面提到的焦点偏移效应的数值并不完全相同。这两份图表是由不同测试机构所测出来的数值,从一个局外人的观点,我们可以说:这个些微的百分比差距,具有相当重要的含意:只有在使用同样的测试仪器与测试方法,镜头的比较才有意义!根据这些图表,我们之前说「SUMMICRON与NOCTILUX足以相提并论」,在f/5.6时是成立的(至少在画面中央圈部位)。若只是比较边缘角落,SUMMICRON当然表现较佳。
注意:如果摄影者倾向于用极高放大倍率放大,彻底发挥到40 lp/mm的极限时,就不能手持相机照相。此时必须使用笨重的脚架与精确的曝光控制。最好使用25度的底片(建议使用Extar 25, Kodachrome 25, 或TechPan, Agfa APX 25)。
广受大家注目的问题是:NOCTILUX能否发挥光学极限,取代SUMMICRON标准镜的地位呢?我的答案是:不行。我自己两款都使用,并且看使用场合决定用哪一只。当你行有余力,两支镜头最好都带着,搭配得好的话,两款镜头都有最佳表现的机会。在近距离(70公分到1.5公尺处)大光圈下,SUMMICRON占优势;光圈在5.6到16之间,中距离时,SUMMICRON和NOCTILUX旗鼓相当。换句话说:在2到6公尺之间、现场亮度极低、有逆光光源、又必须用f/1.0到f/2.8的光圈纪录下微细节的表现时,NOCTILUX就是你迫切需要的镜头了!
报导摄影、手持相机、采用ISO 400度或更高感度的底片、主体距离相机约3到10公尺甚至15公尺、光圈从f/2.8到f/8……,这些情形下两种镜头都能完全胜任愉快。
彗星像差:测试者的圈套
球面像差与像散是可以用仪器测量出来的,但是彗星像差甚至可以用肉眼看到(拍照场合有强烈的点光源时)。所以,我们更要小心,以免骤下断言。我们可以「看到」光轴以外的圆形光源不会呈现正圆形的影像,而是呈现不对称的形状(看起来像彗星)。此时光线落在底片上的能量并不平均。光线越强,不对称的效果越明显。假设我们用NOCTILUX对准一串灯泡拍摄,就可以明显看到彗星像差。由于NOCTILUX有高对比的特性,焦距对准灯泡反而会有更明显的彗星变形效果。
但是在全开光圈下,多半是在近距离取景,远处的点光源通常都会在景深范围之外,假设我们拍摄主体距离3公尺,10公分后的物体就会不清楚,点光源的能量在此时就不会那么集中,彗星像差的影响会降低到非常低的程度。
因此,要让NOCTILUX拍出彗星像差,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全开光圈下把焦距对准点光源即可。问题是:谁会有兴趣拍这种照片?一个有经验的NOCTILUX用家会聪明地运用景深浅的特性来避免这种现象。
光谱传输特性
NOCTILUX的光谱传输特性,是略微偏向红色光谱的暖调。
注意,这是徕卡原厂的默认值。以下会深入解释。
暗角
光圈全开下,可以清楚看到柔和的暗角。在大白天时以正片拍摄,可以看到底片边缘会有一圈较暗的区域,底片最边缘处大约比中央部位低了三格左右的EV值,这种差别不可能略过不提,NOCTILUX全开光圈下的暗角是极为明显的。徕卡原厂相当诚实地警告用家会有这种现象。不过到了f/2.0,暗角就会完全消失。在绝大多数需要以f/1.0拍摄的阴暗场合,边角部位常会隐没在黑暗之中,相形之下并不容易被察觉。
如何使用滤镜
原厂建议不要使用任何滤镜,以保持NOCTILUX特有的暖色调。我们在测试过程中全程加上原厂的UVa保护镜, 并未发觉有任何异样。不过在强烈逆光场合下,有些状况并不容易掌握,在此时我们建议你按照原厂建议,取下滤镜。
取景测距器的准确度
3公尺远处的景深仅有20公分,这对观景测距器的精确度是一个挑战。徕卡产品的公差订在1/100mm,校正测距器的仪器本身也有公差,因此整体的容忍误差会稍微增加一些。测距器的公差是±1/100mm;人类肉眼在3公尺远处所能辨识的最近距离大约低于0.06mm,这已经比一根头发还细了!
透过连动测距相机的观景器,我们看到的实际距离是1.4公尺(屈光度为0.6时),此时我们能够以肉眼分辨的最短距离是0.05mm。徕卡连动测距相机的机械公差设定在1/100mm,所以我们大可放心,因为我们仍然在容忍误差的范围之内,测距器的精准度比我们肉眼辨识的精确度要高出5倍。
还没完呢。整个连动测距的机件中,最脆弱的环节就是测距臂(feeler arm)和镜筒后方的曲线凸轮(curved cam)。测距臂移动的距离是固定的,每支镜头后方的曲线凸轮也是固定的长度。徕卡M型机身中的测距臂的固定行程是2.5mm,镜头从最近对焦距离一直到无限远处的对焦过程,就由这2.5mm的移动距离传送到测距器上。NOCTILUX从一米到无限远处所需的传动距离,刚刚好也是2.5mm。
因此接上NOCTILUX,测距臂移动的距离和镜头后曲线凸轮的比例是相同的(1:1)。当我将镜头往前移动0.1mm,测距臂也会偏移0.1mm,并且接着带动观景窗与测距器。135mm镜头从最近1.5米转到无限远处,曲线凸轮移动了18mm,但测距臂仍然只能偏移2.5mm。所以此时的传动比例变成了1:9。问题来了:当测距器移动0.1mm时,传动到镜头上,镜头实际移动了0.1mm×9,大约为1mm。换言之,当镜头凸轮转动不到1mm时,测距器等于没有移动。如此一来,我们在测距上就遇到一些不精确的问题了。
NOCTILUX和SUMMICRON一样,镜后曲线凸轮的长度均为2.5mm。不过NOCTILUX的对焦环转动9mm时,SUMMICRON却只需要转动4mm。这表示要在观景窗内看到0.1mm的移动,NOCTILUX必须要比SUMMICRON多转2.25倍的距离。
捕捉暗部细节的艺术
常常有人会质疑大于f/2.0的光圈的必要性,因为现代高感光度底片的品质已经比早期要高很多。简单算一下你可以算出f/1.0时的400度和100度底片,等于是f/2.0的1600度和400度底片。
是这样吗?错得离谱!
与高感度底片比起来,低感度底片还是有比较好的反差、较佳的锐利度、色彩更鲜艳、阶调更平顺、粒子更细致。特别是高于200度的高感度正片,表现仍不尽理想。因此,如果在弱光场合下仍然需要细腻的表现,ISO 100度底片还是最佳选择。今天充斥在摄影界的电子闪光灯,遇到阴暗场合就自动打光,结果完全扼杀了摄影艺术的表现:捕捉阴影。阴暗部位的阶调的美感,可以说是一位摄影家展现功力的正字标记。NOCTILUX惊人的集光能力(light gathering power),提供了更多的暗部细节和质感;用小光圈镜头加上高速底片和闪光灯,所有瞬间的美感都消失了。要小心的是:使用NOCTILUX时,常常会意外地曝光过度。所以在使用这款镜头拍幻灯片时,我会刻意将曝光值设定成不足1/2到1/3格。
结论
世人对NOCTILUX往往有一种错觉,以为NOCTILUX只适合在光圈全开时拍摄,才能得到特殊的美感,但是光圈缩小时可能就不是很管用。这种说法绝对是错的!第一代的NOCTILUX有非球面镜,但是纪录主体轮廓的能力并不高(仅有中高对比),微细节(fine details)记录能力则不佳,即使将光圈缩小,改善程度还是不大。由于名字相同,这种对于旧款镜头的印象可能直接投射到新版的NOCTILUX上。事实上,f/1.0的NOCTILUX比起它的长辈可是青出于蓝,优秀多了。
尽管如此,使用NOCTILUX时,难免有人会有过份夸张的情形。NOCTILUX在f/5.6时,主体的轮廓会有一点点特别的柔化,这是因为焦点偏移的关系。SUMMICRON在f/5.6时表现可以说是相当杰出(outsatnding),NOCTILUX也相当好(very good),但和SUMMICRON还是有点差距。 NOCTILUX是一款表现卓越的镜头,在开放光圈下有着迷人的表现,缩小光圈时也足以和其它标准镜一决高下。它对阴影有极佳的穿透力、抑制耀光能力特强;NOCTILUX微细节的质感成像力,使得在阴暗场合下的主体有极为清晰与饱满的色彩(clarity and richness of colors)。这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对于耀光的抑制,NOCTILUX在光源混乱的场合下也能发挥特殊的天分。但是NOCTILUX使用者必须训练有素,才能抓住光的特性,充分掌握影像品质。你甚至必须具备(摄影或暗房)专业级的水准,才有资格驾驭这款特殊的镜头。徕卡M型机身和NOCTILUX的搭配,更是光学与机械的完美组合。
『Leica中文摄影杂志』推荐使用Email的方式订阅,亦可通过Google Reader、QQ阅读、有道、鲜果等RSS工具阅读;^_^,在Apple Mac OS X下可获得最佳阅读体验。
Tips: 你可以 在Twitter上关注Leica中文摄影杂志,or 与撰稿人交流
『小建议』如果你在Email里看到这篇文章,可以转发给你的朋友;如果你在Google Reader阅读器里看到这篇文章,可以共享给好友;如果你在豆瓣里看到这篇文章,不妨推荐给更多人;或者干脆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你MSN上最喜欢的人;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Leica中文摄影杂志@Email订阅地址 or @RSS
Leica中文论坛上的详细规格+作品
摄影者们的评价:
“這是一支不論拍攝彩色相片或黑白相片,都會產生極大的色(階)調豐富感的鏡頭!說起LEICA NOCTILUX 50/1光圈f/1的作品,相信身為LEICA迷的朋友們早已熟悉不過了。但值得一提的是關於它的製造過程與其特殊之處。NOCTILUX是1976年的設計,它並非像前一代NOCTILUX 50/1.2利用非球面來矯正彗星像差,它利用的工具,是超高折射率玻璃。LEICA 50/1.2 NOCTILUX停產並非代表素質不佳,而是那兩片asph太難研磨,良率低以至於成本過高。因此當LEICA玻璃實驗室成功地研發出一種超高折射率玻璃時(折射率大於1.9),LEICA當時的首席設計總監Walter Mandler博士馬上利用此玻璃來實現他的理想:光圈f/1,同時也解決前代50/1.2 asph的製造困境!根據LEICA評論家Erwin Puts的測試報告,新NOCTILUX在光圈f/1.2的水準,與前一代接近,由此可見,超高折射率玻璃的功用是毫無疑問的!”
“徕卡Noctilux镜头的通光能力甚至超过了人类眼睛。当世界上第一次为35mm相机生产出f/1镜头时,这堪称摄影历史上的一大里程碑。该镜头具有出色的反差表现力,能够灵敏地分辨出刚刚可以分辨到的色彩差异和极为精细的解像能力。其对漫射光和彗差的控制达到了最高水平,在拍摄点状光源时几乎没有耀斑现象。该镜头使那种独特的,在幻想中富有绘图般的表现成为现实。它不仅十分适用于在微光中拍摄,也能够获得美丽而清晰的成像。在全开光圈时,利用很浅的景深能够强调照片的细节。可以将朦胧的影像轮廓溶于近乎于抽象的形态和色彩美学之中。”
1976年,由光学博士曼德勒(Mandler)主导,徕卡加拿大密德兰厂(当时还叫做LEITZ)推出了一款震惊全球的名镜:NOCTILUX。此镜重达630公克,同时也是徕卡M系列中最昂贵的。NOCTILUX是光学史上的崭新里程碑,它的影像素质非常特殊,即使和全世界最优秀的标准镜50mm SUMMICRON-M来比较也毫不逊色。但是,NOCTILUX的光学特性很难用语言文字描述,这好比啜饮一杯名贵的红酒,你自己得要有一点品味和体验,才能真正体会到这款镜头的优点。过份拘泥一些小聪明或成见,是不能了解这一款镜头的优越性的。本篇测试报告是综合Erwin Puts的测试结果,和译者的实际试用经验的综合体,原作者访谈过许多徕卡原厂的光学设计工程师,他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计算机绘图资料及图表,Erwin Puts自己甚至花了一年的时间试用镜头,并加以测试。但是,这样是否能够完全剖析NOCTILUX?当然不行!只有你自己勤加使用徕卡镜头,才能够体会它的优越之处。
NOCTILUX的光学表现
NOCTILUX的第一片镜片直径为51.5mm,SUMMICRON则为26mm,底片则同为135规格。这意味着NOCTILUX的光线折射角必须比SUMMICRON更为大。NOCTILUX采用了高折射率玻璃原料(其中有的折射率甚至大于1.9),相对来说,SUMMICRON的设计只需要±1.7的折射率即可。高折射率玻璃既昂贵又非常重,NOCTILUX本身的重量和价格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NOCTILUX的第一代(光圈为f/1.2)采用4群6片设计,其中有两片非球面镜片(第一片和最后一片),用来矫正球面像差。但是当年(1966年)打磨非球面镜片相当耗时费工,制作困难度非常高,虽然在全开光圈时表现优异,但是和过于高昂的成本比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了。新版的NOCTILUX没有采用非球面镜设计,并且改为7片镜片,可算是SUMMILUX家族的一员(SUMMILUX是从SUMMAREX 85mm f/1.5改良而来的)。
现在要设计一款光圈为2.0,光学误差极小的标准镜,是相当容易的事。这种标准镜(50mm SUMMICRON-M正是最佳范例)有极高的反差(contrast)、清晰度(definition and clarity),良好的细节,甚至已达到现有底片所能记录细节的极限。
假设我们将光圈设计加大一格到f/1.4,我们就必须开始面对「无法完全矫正」的难题了。耀光(flare)和变形(distortion)无法完全矫正,因此对色还原度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如果我们胆敢进一步把光圈设计再加大一格,结果就会出现一些令人讨厌的光学缺陷:诸如横向色差(transverse chromatic aberration)、彗星像差(coma)、球面像差(spherical aberration)等等。
因而实验室测试NOCTILUX时,在1.0最大光圈下,底片中心9mm为直径的圆形范围之外,就不免就会测出一些像差数值。像是彗星像差、球面像差、以及横向色差等等,同时也有一点枕状变形,以及全开光圈下可见的暗角。这些像差在缩小一格光圈时,就几乎完全消失。实验室中所测得的数据,只是这次测试报告的一小部分而已。绝大多数的时候用肉眼观察,这些光学问题并不是很容易察觉的。
反差对比与耀光
摄影玩家常常不是很了解耀光对于影像品质的影响究竟有多严重。事实上,耀光与反差/对比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可以分作两种层面来谈:巨观、整体(macro)对比与微观(micro)对比。
整体对比 所谓整体对比,指的是镜头所能记录下来的「景物中最明亮部位与最阴暗部位的相对比值」。理论上镜头应该忠实传输所有的光线,并且以最锐利的方式呈现在底片平面上。但实际上镜头还传输了一些与影像无关的光线(像是在镜片群中的乱反射),这些光线也跟着散布在底片上。当我们拍摄一个深色黑暗的主体,光线应该不会在底片上形成潜影,因此冲片完后,底片上应该是完全透明的。万一镜头有耀光的现象,即使在深色黑暗上的主体上也会出现不该有的光线能量,在显影时就会出现银粒子的分布,但这本来就不是主体本身的信息。
当我们同时比较两支镜头所拍出来的照片(光圈各调为f/1.4),我们可能会误认为阴影部位表现较浅的镜头,是比较高速的镜头,因为它「似乎能照下更多的光线」。事实上,这只镜头很可能是耀光比较严重的,另一只才是矫正比较好的。
微观对比 顾名思义,微观对比指的是「两个非常微小的相邻面积之间明亮度的相对比值」。这和影像极微细节的纹理有很重要的关连。假如底片上可以记录到一些微妙的细节,但反差对比太低,低到人类肉眼分辨的界线以下,我们就只能看到一团混乱的影像噪声,从而干扰了照片的清晰度。空间频率越高(对比分离度越高),就能观察到良好的微观对比。此外,耀光必须减轻到最低限度,才能提升影像的纹理细节。
NOCTILUX对于耀光的抑制能力非常强。在照片中,几乎找不到什么「非影像」的光源。这是以Velvia底片和50mm SUMMICRON镜头比较的结果。同时以两支镜头拍摄(场景为由一板墙缝中所散逸出来的强烈光线),SUMMICRON在画面中央出现了些许的反射(50mm SUMMICRON向来以抑制耀光能力而闻名),而NOCTILUX完全看不到有任何耀光的现象。
NOCTILUX在反光强烈的环境下与暗部区域,粒子与色彩阶调,都有很纤细的层次表现。当然,这也是耀光抑制力优越的表现。在同样严苛的环境测试的SUMMARIT,耀光情形就相当严重。
全开光圈下,整体对比要比SUMMILUX 要低一些,即使光圈缩小到f/1.4,情况依然不变。光圈缩小到f/2.0,我们可以进一步比较NOCTILUX-M、SUMMILUX-M、SUMMICRON-M三款镜头的表现。SUMMICRON-M最佳;SUMMILUX-M在实际拍照的场合下,和SUMMICRON-M的表现非常非常接近,肉眼几乎无法辨别;NOCTILUX的反差则稍低。不过NOCTILUX在光圈全开时,反差就比SUMMAIRIT在全开(f/1.5)时要高得多,甚至比第一代的SUMMICRON(光圈全开)要高!
NOCTILUX全开光圈时有中高(medium-to-high)的对比,f/2.0对比提高(high),到了f/2.8时,对比提升到非常高(very high),此时和SUMMICRON同光圈的对比表现已经相当接近了。对比的下降曲线相当平缓,不过在f/5.6时表现仍旧不错。在实际拍摄场合中,我们将所有镜头作了相同的测试纪录(拍摄场合是法国一个典型的小村庄,时值正午,在狭窄的街道上面对强烈的阳光拍摄,使用100度黑白负片)。SUMMICRON-M呈现高对比与锐利的影像,NOCTILUX对比稍低,但锐利度则相同。极微细节(extreamly fine detail)部分,SUMMICRON仍比NOCTILUX要好一些。
「整体对比稍低,微观对比却很高」,这两者之间的奇特平衡,使得NOCTILUX具备一种很微妙的特征(fingerprint characteristic)。NOCTILUX耀光抑制能力极强,使得微观对比增加的特性,因此在微细节(fine detail)上有非常平顺的成像。这正是NOCTILUX「存有的目的」。一般人也许会错认为NOCTILUX是一款「专门在弱光下拍照的镜头」,事实上,即使用NOCTILUX来取代SUMMILUX/SUMMICRON,也是不错的选择。
真正f/1.0的镜头!
利用仪器测量NOCTILUX在f/1.4以及f/1.0的EV值,数据显示NOCTILUX是真正比SUMMILUX 50mm f/1.4要大一级光圈的镜头。
近摄表现
绝大多数的标准镜头的最佳表现值设定在无限远处,但是近距离的光学表现,借着矫正像差,表现也可接近理想值。光圈越大的镜头,越难完全矫正像散、彗星像差、像场弯曲、球面像差、第二级色差。因而大光圈镜头在2公尺以内的表现都不会太好。
我们比较了NOCTILUX和SUMMICRON全开光圈,在1公尺的近距离的表现。NOCTILUX的主体轮廓(outlines)表现很锐利,但是极微细节(very fine detail)部分则有一点点柔化。从f/4.0开始到f/11,影像的素质有明显的提升,最佳值在f/8。
事实上,以全开光圈在1公尺处近摄,并非NOCTILUX的强项。但有谁这样作呢?在最近拍摄距离、全开光圈时,NOCTILUX的景深只有1-2公分!纯粹由技术观点来看,在这种场合下拍摄人像,并不是很理想。
分辨率与MTF图
影像品质由两大因素形成:一是空间频率响应(spatial frequency response),另外一个则是对比传输(contrast transfer)。两种专有名词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解析力和阶调。
但是这两种因素无法同时最佳化。只要主体的轮廓能够清楚的描绘出来,一张低解析力+良好阶调的照片就能给人一种愉悦的观赏感受。一张高解析力的照片所含有的信息内容当然会更多,但是过高的解析力反而会影响到微观对比的品质,导致主体的细节消失(无法辨识)。底片上银粒子会形成一种随机的杂纹(noise),一旦影像的极微细节刚好等于或低于底片上的粒子噪声时,就只能形成一堆无组织的浓度。这就是为什么一张高解析力+低对比的照片反而会让人觉得「模糊」的原因。事实上,第一代的SUMMICRON(7片设计)就是属于「高解析力+低对比」型的,而第一代NOCTILUX(f/1.2)则属于「低解析力+高对比」型的设计。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定义影像品质的三种空间频率响应如下:
1. 低频率带(5到10 lp/mm或 cycles/mm)决定了主体轮廓的清晰度。
2. 中频率带(20 lp/mm)决定主体细节(fine details)。
3. 高频率带(40 lp/mm)决定主体的极微细节度(extreamly fine details)。
我们已经习惯于听到某镜头/某底片动辄高达150 lp/mm的解析力,现在这里却只谈40 lp/mm,各位读者肯定觉得很纳闷。事实上,150 lp/mm是不太实际的说法。眼力绝佳的年轻人在10公分的距离之内,肉眼可以分辨的最多线数是每厘米17对。一位中年人在40公分距离时能分辨每厘米4对线条,就已经非常理想了。这里是假设检验图至少有50%的反差值以供肉眼辨识。
假设以40 lp/mm为极限,那么35mm的负片就必须要放大10到15倍的比例,肉眼才能够分辨40 lp/mm的细微差异(反差还必须大于50%),此时的反差值甚至比解析力更为重要,这关系着最后的影像品质。我们在此发现了现代光学的极限所在。在下面的MTF图表,各位可以注意到反差的数值,仅仅在画面中央部位,我们才能看到40 lp/mm处,反差为50%的数值,这还是顶级光学设计的表现呢。以下我们会针对SUMMICRON和NOCTILUX的MTF图形来作一些深入比较。
但是NOCTILUX在MTF测试上有一些很特殊的状况:
NOCTILUX画面中央圈的反差值 (%)
lp/mm 1.0 2.0 5.6
10 84 79 90
20 59 41 72
40 27 10 33
光圈在f/1.0时,10 lp/mm的反差值相当好,在20 lp/mm时仍然相当不错,在40 lp/mm时则尚可接受(acceptable),因为即使SUMMICRON全开光圈(注意:是f/2.0喔!)时,画面角落在40 lp/mm也是相同的成绩。但是,在f/2.0时,我们发现到数值有异常的现象,特别是在40 lp/mm处尤其明显,光圈缩到f/5.6稍微比光圈全开要好一点。《现代摄影》杂志在多年前测试本镜时也发现到这个现象,不过他们没有对数字产生怀疑而直接引用。
NOCTILUX并没有完全矫正球面像差,这种像差所引起的负面作用之一便是焦点偏移(德文为Blendendifferenz)效应。重新调校焦点距离后,NOCTILUX的MTF表如下:
NOCTILUX画面中央圈的反差值 (%)
lp/mm 2.0 5.6
10 94 96
20 80 91
40 51 79
光圈在1.0到2.0之间,NOCTILUX的焦点偏移量为74微米(micron),到了f/5.6偏移量则变为120微米。在第一次测量时,f/5.6的数值没有下降太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景深大于偏移量,因此反差值并没有下降。120微米,几乎就是底片药膜的厚度。这种测试结果显示了测量一款光圈最大的镜头时,可能遭遇到的盲点。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物体都有3D的立体厚度,因此这种焦点偏移量几乎看不出来。你只能看到影像在f/5.6时会有点柔和,因为焦点偏移效应会形成比较大的模糊圈。
锐利度和清晰度
NOCTILUX在全开光圈时能以高对比(high contrast)记录细节,锐利圈从画面中心算起,半径为9mm。换言之,成像良好的区域为一个18mm直径的圆形区域。在此区域之外,尤其是边缘角落的对比很低,因此细节部位也不很锐利。光圈为f/1.4时,主体的轮廓对比有改善,细节部位也更锐利,但微细节部分仍然相当柔和。在f/2.0时,微细节有很锐利的成像,整体画质已经相当不错,比SUMMICRON略差,但比SUMMARIT要好很多。光圈再接着缩小后的影像品质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准,但是在f/5.6时,对比略为下滑。NOCTILUX在f/5.6的MTF图表和SUMMICRON比较,光学品质相当接近:
反差值 (%) NOCTILUX-M SUMMICRON-M
lp/mm f/5.6 f/5.6
10 100 100
20 90 92
40 70 72
上表的反差值与前面提到的焦点偏移效应的数值并不完全相同。这两份图表是由不同测试机构所测出来的数值,从一个局外人的观点,我们可以说:这个些微的百分比差距,具有相当重要的含意:只有在使用同样的测试仪器与测试方法,镜头的比较才有意义!根据这些图表,我们之前说「SUMMICRON与NOCTILUX足以相提并论」,在f/5.6时是成立的(至少在画面中央圈部位)。若只是比较边缘角落,SUMMICRON当然表现较佳。
注意:如果摄影者倾向于用极高放大倍率放大,彻底发挥到40 lp/mm的极限时,就不能手持相机照相。此时必须使用笨重的脚架与精确的曝光控制。最好使用25度的底片(建议使用Extar 25, Kodachrome 25, 或TechPan, Agfa APX 25)。
广受大家注目的问题是:NOCTILUX能否发挥光学极限,取代SUMMICRON标准镜的地位呢?我的答案是:不行。我自己两款都使用,并且看使用场合决定用哪一只。当你行有余力,两支镜头最好都带着,搭配得好的话,两款镜头都有最佳表现的机会。在近距离(70公分到1.5公尺处)大光圈下,SUMMICRON占优势;光圈在5.6到16之间,中距离时,SUMMICRON和NOCTILUX旗鼓相当。换句话说:在2到6公尺之间、现场亮度极低、有逆光光源、又必须用f/1.0到f/2.8的光圈纪录下微细节的表现时,NOCTILUX就是你迫切需要的镜头了!
报导摄影、手持相机、采用ISO 400度或更高感度的底片、主体距离相机约3到10公尺甚至15公尺、光圈从f/2.8到f/8……,这些情形下两种镜头都能完全胜任愉快。
彗星像差:测试者的圈套
球面像差与像散是可以用仪器测量出来的,但是彗星像差甚至可以用肉眼看到(拍照场合有强烈的点光源时)。所以,我们更要小心,以免骤下断言。我们可以「看到」光轴以外的圆形光源不会呈现正圆形的影像,而是呈现不对称的形状(看起来像彗星)。此时光线落在底片上的能量并不平均。光线越强,不对称的效果越明显。假设我们用NOCTILUX对准一串灯泡拍摄,就可以明显看到彗星像差。由于NOCTILUX有高对比的特性,焦距对准灯泡反而会有更明显的彗星变形效果。
但是在全开光圈下,多半是在近距离取景,远处的点光源通常都会在景深范围之外,假设我们拍摄主体距离3公尺,10公分后的物体就会不清楚,点光源的能量在此时就不会那么集中,彗星像差的影响会降低到非常低的程度。
因此,要让NOCTILUX拍出彗星像差,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全开光圈下把焦距对准点光源即可。问题是:谁会有兴趣拍这种照片?一个有经验的NOCTILUX用家会聪明地运用景深浅的特性来避免这种现象。
光谱传输特性
NOCTILUX的光谱传输特性,是略微偏向红色光谱的暖调。
注意,这是徕卡原厂的默认值。以下会深入解释。
暗角
光圈全开下,可以清楚看到柔和的暗角。在大白天时以正片拍摄,可以看到底片边缘会有一圈较暗的区域,底片最边缘处大约比中央部位低了三格左右的EV值,这种差别不可能略过不提,NOCTILUX全开光圈下的暗角是极为明显的。徕卡原厂相当诚实地警告用家会有这种现象。不过到了f/2.0,暗角就会完全消失。在绝大多数需要以f/1.0拍摄的阴暗场合,边角部位常会隐没在黑暗之中,相形之下并不容易被察觉。
如何使用滤镜
原厂建议不要使用任何滤镜,以保持NOCTILUX特有的暖色调。我们在测试过程中全程加上原厂的UVa保护镜, 并未发觉有任何异样。不过在强烈逆光场合下,有些状况并不容易掌握,在此时我们建议你按照原厂建议,取下滤镜。
取景测距器的准确度
3公尺远处的景深仅有20公分,这对观景测距器的精确度是一个挑战。徕卡产品的公差订在1/100mm,校正测距器的仪器本身也有公差,因此整体的容忍误差会稍微增加一些。测距器的公差是±1/100mm;人类肉眼在3公尺远处所能辨识的最近距离大约低于0.06mm,这已经比一根头发还细了!
透过连动测距相机的观景器,我们看到的实际距离是1.4公尺(屈光度为0.6时),此时我们能够以肉眼分辨的最短距离是0.05mm。徕卡连动测距相机的机械公差设定在1/100mm,所以我们大可放心,因为我们仍然在容忍误差的范围之内,测距器的精准度比我们肉眼辨识的精确度要高出5倍。
还没完呢。整个连动测距的机件中,最脆弱的环节就是测距臂(feeler arm)和镜筒后方的曲线凸轮(curved cam)。测距臂移动的距离是固定的,每支镜头后方的曲线凸轮也是固定的长度。徕卡M型机身中的测距臂的固定行程是2.5mm,镜头从最近对焦距离一直到无限远处的对焦过程,就由这2.5mm的移动距离传送到测距器上。NOCTILUX从一米到无限远处所需的传动距离,刚刚好也是2.5mm。
因此接上NOCTILUX,测距臂移动的距离和镜头后曲线凸轮的比例是相同的(1:1)。当我将镜头往前移动0.1mm,测距臂也会偏移0.1mm,并且接着带动观景窗与测距器。135mm镜头从最近1.5米转到无限远处,曲线凸轮移动了18mm,但测距臂仍然只能偏移2.5mm。所以此时的传动比例变成了1:9。问题来了:当测距器移动0.1mm时,传动到镜头上,镜头实际移动了0.1mm×9,大约为1mm。换言之,当镜头凸轮转动不到1mm时,测距器等于没有移动。如此一来,我们在测距上就遇到一些不精确的问题了。
NOCTILUX和SUMMICRON一样,镜后曲线凸轮的长度均为2.5mm。不过NOCTILUX的对焦环转动9mm时,SUMMICRON却只需要转动4mm。这表示要在观景窗内看到0.1mm的移动,NOCTILUX必须要比SUMMICRON多转2.25倍的距离。
捕捉暗部细节的艺术
常常有人会质疑大于f/2.0的光圈的必要性,因为现代高感光度底片的品质已经比早期要高很多。简单算一下你可以算出f/1.0时的400度和100度底片,等于是f/2.0的1600度和400度底片。
是这样吗?错得离谱!
与高感度底片比起来,低感度底片还是有比较好的反差、较佳的锐利度、色彩更鲜艳、阶调更平顺、粒子更细致。特别是高于200度的高感度正片,表现仍不尽理想。因此,如果在弱光场合下仍然需要细腻的表现,ISO 100度底片还是最佳选择。今天充斥在摄影界的电子闪光灯,遇到阴暗场合就自动打光,结果完全扼杀了摄影艺术的表现:捕捉阴影。阴暗部位的阶调的美感,可以说是一位摄影家展现功力的正字标记。NOCTILUX惊人的集光能力(light gathering power),提供了更多的暗部细节和质感;用小光圈镜头加上高速底片和闪光灯,所有瞬间的美感都消失了。要小心的是:使用NOCTILUX时,常常会意外地曝光过度。所以在使用这款镜头拍幻灯片时,我会刻意将曝光值设定成不足1/2到1/3格。
结论
世人对NOCTILUX往往有一种错觉,以为NOCTILUX只适合在光圈全开时拍摄,才能得到特殊的美感,但是光圈缩小时可能就不是很管用。这种说法绝对是错的!第一代的NOCTILUX有非球面镜,但是纪录主体轮廓的能力并不高(仅有中高对比),微细节(fine details)记录能力则不佳,即使将光圈缩小,改善程度还是不大。由于名字相同,这种对于旧款镜头的印象可能直接投射到新版的NOCTILUX上。事实上,f/1.0的NOCTILUX比起它的长辈可是青出于蓝,优秀多了。
尽管如此,使用NOCTILUX时,难免有人会有过份夸张的情形。NOCTILUX在f/5.6时,主体的轮廓会有一点点特别的柔化,这是因为焦点偏移的关系。SUMMICRON在f/5.6时表现可以说是相当杰出(outsatnding),NOCTILUX也相当好(very good),但和SUMMICRON还是有点差距。 NOCTILUX是一款表现卓越的镜头,在开放光圈下有着迷人的表现,缩小光圈时也足以和其它标准镜一决高下。它对阴影有极佳的穿透力、抑制耀光能力特强;NOCTILUX微细节的质感成像力,使得在阴暗场合下的主体有极为清晰与饱满的色彩(clarity and richness of colors)。这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对于耀光的抑制,NOCTILUX在光源混乱的场合下也能发挥特殊的天分。但是NOCTILUX使用者必须训练有素,才能抓住光的特性,充分掌握影像品质。你甚至必须具备(摄影或暗房)专业级的水准,才有资格驾驭这款特殊的镜头。徕卡M型机身和NOCTILUX的搭配,更是光学与机械的完美组合。
『Leica中文摄影杂志』推荐使用Email的方式订阅,亦可通过Google Reader、QQ阅读、有道、鲜果等RSS工具阅读;^_^,在Apple Mac OS X下可获得最佳阅读体验。
Tips: 你可以 在Twitter上关注Leica中文摄影杂志,or 与撰稿人交流
『小建议』如果你在Email里看到这篇文章,可以转发给你的朋友;如果你在Google Reader阅读器里看到这篇文章,可以共享给好友;如果你在豆瓣里看到这篇文章,不妨推荐给更多人;或者干脆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你MSN上最喜欢的人;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Posted in Leica Lens 镜头分享 at 2006/12/21
0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