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ca中文摄影论坛
» 摄影器材资料馆 » Leica CL 小传
本主题共有 13 条回复
| 回到顶部
#1 - 2007-2-20 06:48
波洛客
除了基线之外,VF的放大倍率,也会牵涉到对焦的精密度,当VF的放大倍率为1时,我们可以得到完整的对焦成果(这个时候你用眼睛看到的景物有多大,透过VF看到也是一样大,好像只是隔着平光的玻璃一样);但是为了求得比较广的视野,VF的放大倍率通常小于1,也就是在VF看出去的景物会比用肉眼看来的小一些(几乎所有的相机都是这样子的吧!),因此景物既然缩小了,对焦的精密度自然也跟着缩小(因为手动对焦就是用肉眼对焦,东西变小了,当然比较看不清楚),故基线长度乘以放大倍率,就是所谓「有效基线」,也是表彰一个连动测距机构对焦准确度极限的重要参考数据。
说了这么多,CL的对焦功力到底和M系列相机差多少呢?M3、M2、M1、M4、M5、M4-P的基线长均为68.5mm,其中M3的放大倍率高达0.91,有效基线长达62.3mm,可以说是对焦最准的LEICA相机;M6之后的M系列相机基线长为69.25mm,放大倍率有三种,分别是0.58、0.72、0.85,有效基线分别是40.17mm、49.86mm、58.86mm,对焦也是非常的准确。而CL呢?基线长为31.5mm,放大倍率为0.6,因此有效基线长为18.9mm。相比之下,CL的有效基线不到M机的一半。所以说,对焦准确度的极限也不到M机的一半。就这个面向而言,M机贵,真的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过,只要你不用焦距太长,最大光圈太大的镜头,CL的对焦仍然是可以信赖的。以我所使用的SUMMICRON 50/2的标准镜头而言,全开光圈的对焦依然准确。而依网络上用家的一般建议,以下的镜头使用于CL时会出现对焦的失误:50/1、75/1.4、90/2、90/2.8、135/4…,但仍有用家表示他们在CL上使用90/2或90/2.8时,仍然准确,没有对焦上的问题。 在对焦机构的最后补充是,LEICA CL的有效基线虽然是那么的短,但是他仍然是属于实像式的连动测距机构,而非虚像式的连动测距机构(其中设计上原理的差别,我也还搞不清楚,若有识者,烦请指教!)。也就是说,从CL观景窗中看到的连动测距框,他的边缘是很清楚的,没对到焦时,框中的影像是左右分离的,对到焦时,框中的影像则重迭在一起,故亦称「迭影对焦」。实像式的迭影对焦,除了框中景物重迭外,框内框外的景物有平整的切痕,所以可以利用对焦框的上下边缘就垂直的线条,进行类似SLR裂相对焦屏的裂相对焦功能,据研究,人眼利用裂相对焦(框内外的垂直线条从分开到连成一线)的准确度,为框内的迭影对焦准确度的五倍。所以说,CL虽然在对焦上不如老大哥M机,但比起同时代只能做出虚像式迭影对焦的日制RF机(测距框的边缘是模糊的,无法提供类似裂相的效果),还是要强上许多了! 讨论完CL的对焦,再谈谈CL的快门,CL采用LEICA一向自豪的布帘式快门,不过由于机体太小了,因此只能采用纵走式的布帘快门,与一般LEICA M机所采用横走式的布帘式快门不同。依我个人的感觉,M机横走式的快门在手持时比较稳定,CL的纵走式快门则比较有震动的可能。这可能和我们手持相机的习惯有关,通常我们是以右手握住相机的右侧,横走式快门的左右震动刚好被右手所抵消,纵走式快门的上下震动则不易被右手缓冲;但若你同时以左手托着相机的下方,亦可提高稳定度。不过这种震动感觉的差异是很轻微的,大部分的状态下应该可以略过不提。而且,自从我加装SOFTRELEASE之后,手感上获得很大的改善。 (有人留言表示不知SOFTRELEASE为何?请参考http://www.cameraquest.com/voigtMSR.htm ,这是件很简单的东西,但我个人使用之后真的觉得能增加手感,慢速快门的稳定性似乎提高很多。) CL的快门转盘在机身正面左上方,刚好突出于机顶一点点,转动十分的方便,最高快门1/1000秒,最低快门1/2秒,并有B快门的设定,闪灯同步为1/60秒。和现代相机相比,1/1000秒的最高快门可能有点逊,但用到更高快门的机会事实上并不多,而且,为了保持快门的稳定与静肃性,LEICA所有的RF相机都没有高于1/1000秒的快门。 CL观景窗的框线有三种,40mm、50mm、90mm,至于整个观景窗的范围大约为35mm。40mm的框线始终存在,50mm、90mm的框线在装上镜头后自动出现,和M机不同的是,CL的框线没有手调的功能,只能在装上镜头后自动显示。框线于观景窗中的显示,十分的清楚,和M机并无不同。此外,CL在观景窗的上方显示快门值(LEICA的RF相机中,只有M5、CL、M7有显示快门值的功能);右方则以指针的方式显示曝光值,当指针指在中间时,表示曝光和测光表是一致的,至于指针指到上下到顶,约各为三格的差距,但就指针偏离中央而未到上下极限时到底是差几格,并没有标示以资区分,是可惜的地方,可能要用熟了之后才可以抓得准吧! CL装底片的方式和M机不同,但差不多麻烦。装底片时,CL的背盖连底必需要拆下来(就像MINOX 35系列的相机一样),然后有一块底片压板要掀起来,装上底片后,将压板压好,再把背盖连底盖锁回去。这样的设计理念一如M机,Leica公司坚持,就算相机摔坏了,底片也绝对不会从相机内弹出来而曝光毁损。 CL是一部全手动的相机,只有测光表需要电力,而其使用的625水银电池(1.35v),很难买,代用的碱性电池625U(1.5V),电压不对,会影响测光表的准确性。市面上有售电池转接器MR-9可使用,但限制搭配SR44的「银电池」,不能搭配LR44的碱性电池使用。SR44虽然买的到,但也不太好买,就我所知需至光华商场方能购得,价格也是LR44的数倍之多。此外,CL装电池的地方真是设计上的一大败笔,你必需将背盖整个拆开才能装电池,电池盒在卷片机构的下方,也就是说,万一你照到一半没电了,你也只能硬着头皮拍完,或者先回片,才能打开背盖换电池,我实在没有看过比这个更乌龙的设计。 关于电池的问题,实在是一大学问,也曾在网络上引发很多讨论,网友爱丁不拉兄也特别留言指教,不胜感谢!趁此修正文章之便,补充如下: 1.有网友表示可以直接使用碱性电池625U(1.5V),再用修正ASA值(半格到二格)的方式来矫正测光的误差,我对这种方法是有点存疑,因为电压和测光是否成线性的变化,实非无疑也! 2.有网友表示可以将碱性电池625U(1.5V)的中间挖掉,再焊上萧特基二极管(SCHOTTKY diode),再接上LR44,就可以得到对的电压。这种功夫在下甚为佩服,可惜自己做不来。相关网络文件请见:http://www.rolleiclub.nl/batt-adapt-US.pdf http://olympus.dementia.org/Hardware/PDFs/OM1DiodeVer2_1B.pdf 3.有网友表示可在医疗器材行购买助听器用的za675电池代用,电压为1.4V。 4.爱丁不拉兄表示德国制的Varta V80H镍氢电池,可以充电循环使用,输出电压是1.2V,可以直接使用,不需要Adaptor。 CL其余的规格说明如下:ASA值设定:26-1600。有热靴及PC闪灯接点。背带扣环在相机的左侧,直挂式,上扣环在机体上,下扣环在背盖上。以这种体型的相机,直挂式背带比横挂式背带更为理想。而背带装上后,拆下背盖时可有背带相连,不易遗失,不像M机的底盖常有掉落的情形发生,是一个优点。但背带扣环在相机左侧,实在不佳,因为一般人多以右手持相机,带子最好在右侧,才方便缠绕于右手上,以作为相机被撞掉落时的安全保护。 最后,叙述一下CL的族谱,这也是LEICA这种严谨的大厂,才能提供的收藏乐趣。CL总共挂三种牌子,LEICA CL是嫡子,日本国内版这个庶子称为LEITZ-MINOLTA CL,在LEICA决定停产CL之后,MINOLTA公司又继续生产了一些,这个遗腹子则称为MINOLTA CL,三者其实是一样的相机,只是挂牌不同,不过,也只有嫡子LEICA CL可以列入LEICA公司的生产流水号。其详细情形如下,1973-1974上市的CL机身编号自1300001-1335000共三万五千台,1974(2.25)-1975上市的CL机身编号自1395001-1410000共一万五千台,1975-1976上市的CL机身编号自1425001-1440000共一万五千台,总计共生产了六万五千台。至于庶子和遗腹子据统计约生产二万台左右。据网络上不具名的说法,CL在内部设计上曾有六次变更改进,因此后期的相机也许比前期的相机更加稳定。至于在二手市场的价格上,相同品相的相机,嫡子的身价高于庶子及遗腹子,这可以说是品牌的附加价值,不过如果只是要用的话,倒不必如此计较,毕竟三台相机的设计和生产都是一样的。以上的数据,可供作购买二手CL时的参考。 |
#2 - 2007-2-20 15:00
tstang
“。。。。1.有网友表示可以直接使用碱性电池625U(1.5V),再用修正ASA值(半格到二格)的方式来矫正测光的误差,我对这种方法是有点存疑,因为电压和测光是否成线性的变化,实非无疑也!。。。。”
旧式的Selenium CdS测光是和电压有关的。 ------- CL总卖出了6万台,绝对是莱卡停产的原因,因为它影响了M5。 ------- 后来的CLE(Minolta)也是很多人喜欢的机器,原因有2个: 1。A档 光圈优先 2。28MM的线框,使用28MM不用加VIEW取景 |
#3 - 2007-2-20 20:49
capa
楼上写得很用心啊,谢谢!
|
#4 - 2007-2-20 22:25
阿莱
想给朋友买个CL玩,不过听说CL测光元件很容易老化,是么?
|
#5 - 2007-2-20 22:31
tstang
QUOTE: 原帖由 阿莱 于 2007-2-20 22:25 发表 想给朋友买个CL玩,不过听说CL测光元件很容易老化,是么? 是的,很多都已经不准确了,主要还是电池的问题 |
#6 - 2007-2-21 13:37
wuliaobb
多练习,什么时候能不用测光表拍反转片就算得道了,呵呵。
|
#7 - 2007-2-27 20:07
雨过天街
本来打算上台CL的,主要还是担心基线短的问题
|
#8 - 2007-6-14 14:31
最终幻想
好文章啊,终于对基线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
#9 - 2007-6-17 11:11
nick_eatfish
好文章,学习了。
是可以换镜头的小机器 |
#10 - 2007-6-17 14:19
macg4
几个问题:
1.杆式光路测光表成本并不高,它的运作与快门的运动是同步的,但会造成快门时滞,这可能是Leica最终放弃它的原因之一。快门释放后杆是收起的,以保护测光元件以及省电。也是因为这个杆的存在,M5根本无法考虑卷片器的问题。 所以M5/CL等不拍时需要释放快门。Selenium CdS测光是感知电压工作的,所以累计受光时间和寿命有关,电池电压对于读数偏差影响非常大。我使用M5时即使要拍的场景消失,也要把快门放掉。一张片子才几毛啊 2.从M6开始的测光表接受的不是反射光,而是依靠本身的透镜主动"看"来的光线。 3.单反采用机顶测光体的基本都是普及型相机,专业级可以换取景器的机型测光体均位于镜箱底部,尤其是TTL闪光技术被广泛应用后,利用反光镜微孔、微透镜反射,镜底测光的成为主流。但测光体不在反光镜上。 [ 本帖最后由 macg4 于 2007-6-17 14:20 编辑 ] |
#11 - 2008-2-2 10:38
tsingson
学习了,谢谢楼上各位用心提供的资料。
|
#12 - 2008-12-12 13:03
小a_WY
好文章,长知识.不错不错...
|
#13 - 2009-2-5 10:16
晓海
好文章,谢谢楼主了.收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