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ca中文摄影论坛
» 摄影器材资料馆 » Leica联动测距系统——从M3到MP
本主题共有 5 条回复
| 回到顶部
#1 - 2007-1-6 06:12
离线证明
如果你想使取景器的框线更明亮些,那么,你必须使投射在框线平板玻璃上的光线更多一些,它在取景器中所起的干扰作用也就更大一些,最终,产生眩光的几率也就大了一些。
对比一下Konica Hexar RF的取景器,它实际是M系列联动测距系统的优秀COPY,但HEXAR RF的取景器框线要显的略暗一些,因此,相对也就较难产生眩光。 有种观点认为是M6取景器中的暴光指示灯或者曲面的框线玻璃是导致眩光的原因显然是不正确的,MP同样拥有暴光指示灯和曲面的框线玻璃,但是却几乎不会产生眩光。 在这张彩图中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Leica 联动测距系统中的光路,黄色的箭头代表了照亮框线的光源,红色箭头和黄色叠加的部分提供了叠影对焦的光斑。 [ 本帖最后由 离线证明 于 2007-1-6 06:13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
#2 - 2007-1-6 06:12
离线证明
为什么M3不会发生眩光
M3的联动测距系统完全是另外一种构造,M3的框线和投光窗是平行的角度,入射光线不会在其中产生漫反射,而且框线并非刻在玻璃上,光线直接将框线投影在取景器中,因此,眩光几乎无法产生。 这样的结构只适用于50mm或更长的焦段,这就是自M2后所有的M系列后来者都没有采用它的原因。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
#3 - 2007-1-6 06:13
离线证明
M2和所有后来者所采用的相同设计
下面是M4的联动测距系统构造,它和后来的M4P、M6已非常接近,只是为了90mm框线的需要,它的框线上多了一片小小的镜片用来收集更多的光线。有些人会怀疑Leitz是为了节约成本而在后来的M系中取消了这个小小的部件。事实上,相对于整部相机来说,这样的成本投入是微不足道的。后来的型号通过在将框线和镜片合二为一的办法达到了同样的目的。从M3到M4-2,Leitz通过蚀刻玻璃的办法制作框线,在M4P上,Leitz采用了多组金属框线来得到6个取景线框,为了得到90mm的框线,Leitz在原有框线上附加了一块小小的镜片,最终,Leica采用了曲面的框线玻璃更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对几何结构的改变导致了偶然的眩光,当你的眼睛偏离了取景器的中轴线时,你就有可能看到来自框线玻璃本身反射的光线而不是从矩形孔中投射的光线,这就是为何从M2起的所有型号都可能出现此现象的本质原因。 M7和MP 解决眩光的办法并不那么简单,现在已不可能走回M3的老路,放大倍率也和眩光相关,0.85的要比0.72的严重一些,0.58的表现最佳。 M7通过对联动测距部分所有的光学元件都被加以镀膜的办法来加以改善,有些传言认为这个措施是分阶段的,起初只有取景窗,然后是棱镜部分,事实上这些改进措施从M7的最早期起就已经做到了。 MP做出了进一步的改进:它采用了特殊形状的曲面框线玻璃以使更少的入射光线就能取得更亮的照亮线框的效果,这种曲面框线玻璃同样适用于M7、M6/M6TTL甚至M4P,在近期生产的M7上,也同样采用了这个系统。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
#4 - 2007-5-10 22:50
lancelot23
这一篇文章翻译得非常好,原作者是GREYNIGHT,对吧?
^_^ |
#5 - 2008-2-11 19:47
nining
收藏起来慢慢看,有些东西还要查资料,才能搞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