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18
From  martax

在看完《生于妓院》后,我便决定了这次印度之行,《生于妓院》里一双双孩子明亮的眼睛让我感受到了摄影的真实和人们面对镜头的真诚。虽然只是一些旅行照片,还是先放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真诚的快乐吧。

(相机Leica M6,镜头:Summicron-M 35/2 ASPH,胶卷:RDP III)

点击这里查看更多作品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May 18
semi-在Leica论坛中发起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讨论。对于习惯单反的用户来说,单反上的最佳人物焦段85mm-135mm并不一定在旁轴上适用,尤其考虑到取景器倍率以及对焦精确的问题,50-75mm是Leica M机最常用的人像选择。当然,35mm的环境人像亦是M的一大强项。

下面是部分徕友的发言:

From: roundg

引用
135不说对角框线小,本身行程很长,不适合人像。

90我在我得m5,4和2上对焦也有点犹豫。只有在m3上面感觉很好。关于75、85、90我倒不觉得有太大差别,倒是考虑手上机身的对应框线为主。


From:阿唐

引用
我觉得每个焦段都适合拍人像。3~4米左右,90mm 拍头肩、75mm拍半身像、50mm和35mm拍环境人像或多人合影。

大光圈中焦镜头有良好的背景虚化,较常用于拍人像。

徕卡有个85mm f/1.5和73mm f/1.9镜头,成像柔美得非常适合拍人像。徕卡还有一只特殊的柔焦镜头90mm f/2.2,专门针对人像摄影而生产。75mm f/1.4号称“雅镜“,也被许多人推崇为“人像镜皇“。90mm f/2.0 第一、二版的大头九,是许多徕卡发烧友的挚爱人像镜头,虽然约700克的重量体积令人生畏(你知道徕卡迷都痴迷轻巧的旁轴镜头),但是他们还是无怨无悔地背着它满世界跑。

客观地讲,同焦段最贵的镜头往往也是最好的选择;主观地讲,最便宜的镜头也能成为自己囊中最好的镜头


From:stockholmfm

引用
大部分人喜欢中长焦拍人像,我看了不少人像片子都是用50以下很短的镜头拍的,长焦虚化效果好更甜,但压缩空间的效果不是什么时候都合适,个人感觉短焦距的片子更耐看,所以有说拍人像镜头越用越短的说法,尤其日本写真,很多都是短焦距拍的,图书馆有几个人像也明显是短焦距。
短焦距人像比较难拍好,所以在影友间一直不是很流行,俺来个35的,见笑啦
如果说50一下像场不平坦倒是真的,也看怎么利用,我觉得35挺平坦的,1米距离没什么变形。


查看更多讨论以及人像作品:http://leica.org.cn/bbs/thread-1581-1-1.html

Leica镜头讨论区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May 18
From:macg4—— 《Leica M5——悲剧英雄》

1968年推出的SL并未给Leica带来商业上的成功,虽然它已经内置了TTL式测光表。但M4依然吸引着一大批坚定的旁轴使用者,所以Leica下决心巩固在旁轴领域的领先地位,开始研制加装TTL测光表的M5。并且在1971年推出了小批试制品,它当时加装的Cds测光组件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具有稳定的读数显示特点,并且对于电池电压没有特别的要求,在没有放电电路控制的70年代Cds测光组件的开发意义非凡。

但是Leica期待中的商业成功根本没有出现,甚至伴随M5的推出公司的财务曾经陷入了困境。市场或者说是Leica的拥趸们根本不接受这个变了型的M。结果自1971年推出到1975年完全停止生产总产量仅3万余(No.128,7001--No.138,4000),还不到M3的零头。而为了应付北美市场的需求,已经停产的M4也于1974/75年在加拿大恢复生产,但量不大只有3350台(138,0001-141,500。而后有1150台在德国生产。M4真正停产是1975年144,3001-144,3170,仅170台。有说法是这最后的170台中有部分加装了与M6相同的测光表,未考证)。

回到M5本身,M5的设计在当时或者说现在都是先进的(旁轴范畴)。方正的机身适合手持尤其是男性手持;速度旋盘突出机身2mm,非常适合在确定光圈后快速改变速度组合,这是所有M都没法比的优势;M机中第一台拥有机内测光表,且第一台可以在取景器中见到速度信息的M;直观的指针式显示,优于M6的三灯;测量面积小于M6/7/MP,对于经验丰富的摄影师是难得的优点,对于菜鸟则相反。

制造工艺堪称Leica的顶峰之作,上下盖均为黄铜锻压成型。带有滚珠轴承的回片轮加工之精密,手感之舒适,是M3/4/5/6/7/MP等望尘莫及的。如果说其他M代表了Leica 的经典,那么M5则是代表了Leica 的专业。从造型上讲,个人认为只有M5的刚强冷峻才是真正的德式风格体现。虽然白色机身少,但是我还是喜欢它黑色金属的质感,幽暗中隐现着武器才有的冷光。尤其是经历了岁月磨砺的利索边角,越发显现出机械之美。如果说其他M是“保时捷”,那么在我心中M5就是“悍马”,真正属于男人的武器。

人们的经典心理真是非常有意思的,别的厂家在用户的鞭策中推陈出新,而Leica在用户的经典心理中故步自封。现代的Leica可以用没有进取心来形容了,一个所谓MP就在这样的状态下复活了。想想MP3,属于恶劣了。早知如此M2/4/4-2/4-P/6/7就根本没必要出,连续生产M3和MP就行了。可是如果真是这样,不知用户又会怎么说。

M5的失败原因有3:
1.市场变化,1971年SLR已经日趋成熟,M5的优势不大,同时面临其他廉价旁轴产品的竞争。
2.用户不认可,非M的家族特征
3.自身系统缺陷,虽然Leica公司曾经为以往用户提供免费改版服务,但镜头使用的限制依然使很多老客户放弃M5。拆开M5可以看到自设计之出M5就完全没有考虑过和其他M配件的兼容问题,甚至完全没有考虑马达。

M5的收藏指南
M5的总产量大约为34,000台,其中白约为11,000,黑23,000。按价值排序为:50周年白--黑(黑白均为三吊环)------白三吊环---黑三吊环---白两吊环----黑两吊环。价格区间(以90%为标准)8500——25000RMB,纪念版新的可达40000RMB以上。因为产量小,同等成色M5普遍价值比M3/2/4/6为高,M5总算赢得迟到的尊严。

镜头的配合
因为暗箱内有测光杆,所以对于M21/3.4;21/4;28/2.8Type I;50/90系列的缩头(不缩则无任何问题)的使用有所限制。其中21/4不能使用;21/3.4编号No.247,3251以后,28/2.8 Type I 编号No.231,4920以后可以直接使用。

推荐链接:

《Leica M5——悲剧英雄》

Leica M机身讨论区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May 17
徕卡亚太区代理商香港兴华拓展在5月15日召开记者发布会,宣布台北Leica专卖店将在5月19日正式开张。

兴华拓展台湾分部精力Ray Wang表示,这是Leica在中国地区第一家专卖店,如果该专卖店模式获得成功,还将在中国香港开始新店。

除了Leica M/R相机、镜头外,台湾Leica专卖店还提供Minox的微型复刻版Leica相机销售,除此之外,Leica新款数码相机——C-LUX2也将在近日进入台湾市场。

图:Leica 台湾店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May 13
Leica M镜版本众多,抛开钛版、陶瓷版等限量镜头不说,最常见的也有银色与黑色之分,徕友dx300对黑白M镜材质特点的阐述颇值得推荐:

引用
银色是铜合金+镀铬的处理
黑色是铝合金+镀铬的处理
黑漆就是铝合金+表面喷涂黑色漆,漆面的黏结力远不如镀铬工艺,所以更容易掉漆。

从材料的角度来说,铜+铬的亲和力要比铝好,分子键结合牢固,因此银色相对不容易掉漆。镀铬的处理,是一种不环保的加工工序。现在欧洲都提倡环保,所以银色的要比黑色少。徕卡的银色器材早期的镀铬工艺不过关,很多就有起炮的。

前后,我用过R机有3台,6个R镜。都是黑色的。我的体会是黑色的容易掉漆。掉了漆的黑色机器/镜头,外观显的旧,成色就不如银色,2手出器材比较吃亏。所以,M系列,我买的M7+M50/1.4A都是银色的。

最后,购买黑色的朋友还有一种所谓马格南人文情节:黑色不招摇,便于隐蔽拍摄。作为业余爱好者, 我们大可不必如此顾忌,毕竟日常拍摄题材没有太大危险。敏感题材如军火,毒品,走私,政治,我等凡人还是不拍为妙。


补充:

引用
黑色是用铝合金的,白色的是铜的。

黑色掉漆是露白/灰,
白色掉漆是露黄。

用久了,白色的比黑色的要显的新,不容易掉漆。

最后,白色的新品/2手价格要比黑色的高。


相关链接:

Leica M Summicron 50mm F2.0——最出色、最佳入门Leica镜头

Leica镜头讨论区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May 13
M8身上最“数码化”的特点之一便是支持6bit镜头识别编码,Leica目前生产的新M镜头也全部添加了6bit编码模块。

除此之外,Leica也对老镜头提供6bit改装服务,虽然价格并不昂贵——每支镜头改装费95欧元左右,但是需要寄回工厂,Leica官方声称的时间为“3个月以内”。

不过,M8用家们发现,你完全可以“手工”为老M镜添加“识别码”,只需要一支常见的黑色CD标记笔就可以。

如图(From Tugend):

“手工添加识别码十分简单,已经有不少M8用户成功完成,在M8最新固件1.102下也使用正常”

镜头:Tri-Elmar-M 28-35-50
标记左:35mm
标记中:50mm
标记右:28mm

标记过的镜头可以在M8中被正确识别

链接:

Leica M镜头手工添加M8识别

Leica M机身讨论区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May 12
欧洲TIPA 2007奖项本月初揭晓,Leica M8毫无悬念地成为“旁轴取景数码相机”获奖者——虽名之所归,但是没有竞争者的皇冠,想必加冕时亦少一份乐趣。

“旁轴取景数码相机”奖项是TIPA 2007新建立的奖项,如果Leica明年不推出新M数码机型,不知这大奖是否还要再次颁给M8。

来看看TIPA对M8的描述吧:

“The Leica M8 digital rangefinder camera combines Leica tradition in optical and mechanical components with latest digital technology, and fully preserves the look and feel of the M-Family. The M8 features a 10.3 Megapixel CCD sensor, and images can be recorded on SD Card in JPEG or DNG file formats. A 6-Bit-Code on the M-Lenses enables the M8 to optimize image processing specifically for each lens. The 2.5in LCD provides RGB histogram and clipping
information, and the new shutter sports a top speed of 1/8000sec and a flash sync of 1/250sec. ”

“Leica M8将精湛的传统光学工艺与最新数字技术融合一体,忠实继承了Leica M家族的设计传统以及操作体验。M8拥有1030万象素CCD,采用SD卡存储,同时加载6bit镜头编码识别组件;2.5英寸LCD能够,最高快门速度达到1/8000s,最高闪光灯同步速度达到1/250s。”

希望明年的TIPA,我们能看到真正全画幅的Leica M机出现。

Leica M机身讨论区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May 12
From: l'enfer

Leica M8+Summilux 35mm

《The Hug....》

Leica作品精华区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May 11
From Jorge Torralba

M8的黑白效果的确十分出色

Check Here For More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May 10
前文见:从M1到M6,Leica M机外观的细节进化(一)

3.胶片计数器

M1、M2采用了手动复原式计数器,M5的计数器基本构造和M3相同,外观略有差异;M3、M4、M4-2、M4-P以及M6的计数器外观相同,M6计数器为-2至40。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4.取景框预选杆

M2/M3的取景器预选杆为金属制作,M4的添加一块树脂装饰,M5则显得更小巧精致一些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5.卷片杆

Leica M1、M2、M3卷片杆采用拨动式设计,从M4到M6则基本为内置扩展臂的旋转式,卷片效率更为提高。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相关链接:

Leica机身吸毒区
May 10
Leica M系列因坚固可靠,体积小巧,从M3时代就获得战地记者的青睐,瑞典、加拿大、德国军方也定制了不少军用版Leica M机型。不过,当Leica进入数码时代,是否还能胜任战地严酷的拍摄条件?符合摄影师的需求呢?

自由摄影师Ashley  Gilbertson近日撰文,分享了其在伊拉克战场上使用M8的体会。

Ashley Gelbertson最初使用M6以及M4-P,因此M8小巧的身材首先获得了Gelbertson的肯定——“在很多情况下,举着一台硕大的DSLR进入房间,会彻底改变当时的气氛。M8则不用担心这一问题”

Gelbertson表示,M8在战地使用中最大优势在于:拍摄隐蔽,安静;手动对焦更为可靠,不必担心镜头出现任何故障。

不过,M8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背后按键有可能碰到衣服拉链(军装尤其容易)而出现误操作;经常更换镜头CCD较易落灰,电池电力不够理想等。

在Gelbertson的M8使用过程中,这台M8经历了种种磨难——包括摔落到地上,不过,最终都坚强地挺了过来。

“M8和我的老M4-P一样坚固。”

查看更多M8在伊拉克拍摄作品(Check here for more)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May 9
从M1到M6,Leica一共推出过8个M机款式(非限量版),其中包括:M1、M2、M3、M4、M4-2、M4-P、M5以及M6。

在M1至M6的演变过程中,Leica M外观也随着功能的改进不断进化,我们将从8个方面来展示M机在外观上的演变。

1.上片杆

如图,M1、M2、M3的上片杆采用流线型设计,洗练简洁——这一设计在MP中重新被采纳

M4的上片杆较厚,角度较小;M5则略显纤细;M6上片杆的角度更宽,进一步提高上片的手感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2.机顶刻字

M1、M2、M3、M4机顶刻字笔画纤细,刻内容为“Leica DBP”;M5机顶刻字较粗,内容为“Leitz WETZLAR”;M4-2以及M4-P则为更接近现代版的粗体“Leitz”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相关链接:Leica M机身吸毒区

分页: 2/5 第一页 上页 1 2 3 4 5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