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3-16 03:15 独具只眼
谢过寓言老弟,这张盲拍颇得意趣的:)
其实所谓“盲拍”一定是要有迅速观察捕捉对象,感觉到的同时基本明确拍摄意图的前提,“盲”是盲在技术控制上,因此还要具备熟练工种的手段,构图取舍景深虚实要基本能够控制自如的。即使自动相机在锁定焦点曝光后再作出取舍等调整也方便得很。不过非特殊需要或有意图的创作需要,我觉得还是正常拍摄对自己的综合提高更有作用。参考。
前组黑白就是车上的“盲拍”,再送一路完成的小片与你,贻笑:loveliness: 『Culminar 85/2.8 L39』


[align=center][attach]64600[/attach]


[attach]64601[/attach][/align]

2009-3-16 04:09 寓言
谢独兄指点,,,继续学习
之所以要盲拍,是因为我喜欢街拍,很喜欢去捕捉1些好玩儿的场景。
但是太近的话,没那个勇气通过取景框去拍,而且很多时候也确实是不允许,即使人家允许,感觉氛围也不是很真实了
所以才想到盲拍。。。。。
我DSLR上配的是11-22mm,算是大广角镜吧,Olympus的4/3系统的11-22mm折合135系统
就是22mm-44mm,刚好覆盖 24mm,28mm,35mm甚至50mm这个焦段
我现在就是把焦段放到18mm或者14mm左右,然后靠近,靠近,盲拍,刚开始练习,观察到一些场景就去拍。。。。
OM1上挂的是50mm F1.4 也在拍,不过是有点距离的。。试图想表达一种第3视角叙事的感觉吧
呵呵,一些想法还不是很成熟,再上小片还请独兄多指教~~

[align=center][attach]64602[/attach][/align]

2009-3-16 04:12 独具只眼
唐朝老弟的这组“猫猫夫妻”的效果不错了,镜感影调都出来了:)
说实话,我觉得M3作主打机有些过时咯,应该置于光荣榜,偶尔出去摆摆老资格倒恰如其分。为了拍片老兄还是给自己省点力气更新武器吧,实用主义出发选择福伦达的R3A或R4A都是物美价廉的机器。
你说的问题俺只有土偏方,即十六法则的灵活运用,几十年来觉得比测光表好使。老镜头一般收缩一档后到f8之间应是最佳焦段,所以在此之间调整速度就非常简单了。玩负片时习惯选择过一点,玩正片时选择欠一点,主要考虑正负片的宽容度的差距而已。很多时候我都是宁过勿欠,喜欢那种感觉,利用下老光学镜头一般反差低的特性。当对常用的镜头熟悉后,就可以完全按着镜头的性子来了。
常见一些所谓玩胶片的讲究,我看基本上是瞎扯。能够影响胶片品质的因素多了,很多都是大众摄影力所不及的条件,比如胶片的温度影响,高低变化都会直接作用于感光涂层,你见过几个带着恒温箱去拍照的。或者,胶片感光后的最佳冲洗时间又有多少人能够不耽误的。我倒是见过拍完后马上有飞机取走冲洗的,但不是发生在普通的摄影人身上。诸如此类,既然就是业余玩玩,何必非要煞有介事的,民谚曰,凑合吧,不就图一乐嘛:lol
老生常谈,胶片时代即将结束,日常作为古董玩赏各取所好。上网呢都是数码片,凡论优劣者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是也。闲话:)
『还是徕卡 90/4 三片』


[align=center][attach]64603[/attach]


[attach]64604[/attach][/align]

2009-3-16 05:19 独具只眼
唐兄请恕直言,“扔片子”可不能成为习惯呢,即使目前看去不甚合意,随着自己的种种变化,说不定哪天再看来惊喜万分的。我觉得看照片比拍照片一点不容易,随着对摄影的深度理解,观看的本质都有可能产生变化的。不妨先搁置起来:)
所谓的“赋比兴”原是诗词曲中的三种修辞形式,简言之,赋即平铺直叙;比即比喻比拟引申借喻暗喻;兴即起始或起兴,间接入题。这种修辞的形式,影响了整个中国诗词发展史,最好的应用典范还是《诗经》。它和《文心雕龙》的“隐秀”不同。刘勰的“隐秀”是相对于审美意境而言的,泛指一种含蓄的风格,是“意境”的基础。主要在审美的阶段讨论。就以你的这张女孩的片子来说,“废片”之妙就在于“隐秀”,所谓“秀”是指局部的美,即眉目情态的瞬间,由此奠定了“境”即整体的美。含蓄中体现出风格。其中的手段可见“比”的意思,即后景的垃圾桶和游客的脚,引喻出审美的空间。而“幻灯片”之病,却由于“赋”的突出,过于直接的眼神和表情使之失掉了“隐秀”,自然也就失掉了“意境”,两相对照一目了然。所以,“赋比兴”的合理运用可以带来“隐秀”风格的意境,进入审美的领域。哈,一个讨论了几百年的国学话题,三言两语实属妄言谬语,俺这么一说,您那么一听罢了:lol
『影镜 Cooke 50/2.8+ M8』


[align=center][attach]64605[/attach]


[attach]64606[/attach][/align]

2009-3-16 05:53 独具只眼
不敢面对自己的拍摄对象,或者不能忘我的置身于拍摄场景之中,就不可能拍出情真意切的照片。没有了主观镜头的直接性,也同时没有了客观式的叙事表达,所谓的“第三视角”是指主观镜头的语法,是必须置身场景之中的位置才得以成立的。而且,任何形式的拍摄都必须以高品质的照片来体现。愚见。寓言老弟或可多参考一些相关的电影理论,摄影不过是借鉴了一下而已:)
『影镜 Cooke 50/2.8 + M8』


[align=center][attach]64607[/attach]


[attach]64608[/attach][/align]

2009-3-16 16:43 阿唐
能换得独兄一番教导,这些废片扔得值了:victory:
“看照片比拍照片一点不容易”,我深有体会。以后把废片放个三、五年再扔。
赏独兄的作品,虽然器材与题材各异,却有相似的修饰形式,貌似随手快门,可是平铺直叙中引申别样感触,好像藏着故事。这就是“赋比兴”吧?

M-Macro 65/3.5 elmar

[align=center][attach]64619[/attach][/align]

2009-3-16 18:18 阿唐
我大学利欲熏心去西方取经,现在钦羡国学,却自叹半个文盲。因而这国学的话题,现在是百听不厌的,还望独兄多多“闲话”呢:handshake

哈苏300/2.8  彩负

[align=center][attach]64620[/attach][/align]

2009-3-16 23:40 唐朝气息
谢老哥点评!还得慢慢学:L
唉!先用M机凑合吧:lol  等M8便宜了直接就M8了:loveliness:
还是ELMAR353.5,这地方老哥眼熟不:D
[align=center][attach]64627[/attach][/align]
[align=center][attach]64628[/attach][/align]

2009-3-17 05:00 独具只眼
与唐兄一同交流心得乐莫大焉:handshake
我以为,西学国学有很多美学见解殊途同归的,由于民族性的习惯差异带来表达方式的不同,容易造成相互理解的误区,其实本质的内涵没有区别。或如当年张大千的鸽子面对毕加索的鸽子。甚至西方当代艺术思潮的思考,和魏晋以来的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些觉悟也是异曲同工。可惜的是古代汉语已成影响后代学习兴趣的一大障碍,同时也是能否准确理解的一个问题。就如这个“赋,比,兴”,如果引申延展开来,既可以是修辞学也可以是方法论,还可以作为中国传统审美的条件。当代艺术中的有些流派或形式如符号派,抽象表现主义,隐喻蒙太奇等等,似都在这三个字中概括了。然而,对悟性和形象思维的考验是研习古文论的麻烦,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举一反三或反十或反N,致使很多概念太容易引发狭义和论辩。另外,这个高速发展的快餐时代,简单直白蔚然成风,赤裸裸的面前又如何含蓄的起来呢:L
这张“荷塘清趣”已得“隐秀”的意境,只是图章位置下坠了,且,应用朱文印而非白文印的。中国书画的印鉴及闲章是一大讲究,或落款或补白,或压脚或点题,都要用心经营位置才能锦上添花,错不得乱不得,以免失品。这张片子如果反过来扫或可一试一玩:)
利用老电影镜头的“病态”尝试一种另类的语法表达,贻笑:loveliness: 『爱展能13-78转佳能1DmarkII』


[align=center][attach]64629[/attach]


[attach]64630[/attach][/align]

2009-3-17 05:32 独具只眼
唐朝老弟这回到家看来是没闲着,宫里出来又检阅798的,这种机车已渐成稀罕物了,想当初的“大串联”时代可是精神的象征呢:lol
数码发展加上金融危机,我看用不了多久你就玩上M8了,坚持就是胜利:)
随你去这个老车站,尤比杰尔-85/2 L39,蔡司镜组的苏制版本:loveliness:


[align=center][attach]64631[/attach]


[attach]64632[/attach][/align]

2009-3-17 18:13 阿唐
这爱展能13-78老电影镜头的色彩真好。很象猫眼的效果,这组片可以编个“偷窥”系列了,玩笑:lol
“荷塘清趣”的名起得真好。依独兄的指点从新安排了印章和位置,果然朱文印比白文印的效果好,增添许多清爽之气。多谢指点!不知改得如何。第二张图的印章放在荷花枝干旁边,试图令笔直的枝干不显得单调,也想得个趣味。不懂瞎玩,望独兄指正。
反扫应该会好玩,可惜两张底片都已经扔掉了。所有的负片都扫描后就扔了:L

[align=center][attach]64653[/attach]

[attach]64654[/attach][/align]

2009-3-17 18:54 阿唐
东西方的人,只是表面不同,其实人性好恶都一样。东西方的文化大概也是如此,不能看表面。所以“西学国学有很多美学见解殊途同归的”,实非虚言。
至于影响国学兴趣,古代汉语倒是其次。最麻烦的是”文字隐秀”。老祖宗们“隐秀”的境界太高,字字含蓄,美则美矣,不如说明书清楚。能够意会多少只能随缘了:L

[align=center]哈苏100/3.5

[attach]64655[/attach][/align]

2009-3-18 04:32 寓言
谢过独兄指点,,,
看来还是需要多加思考,多练习才是
昨天扫描仪到手,把自己冲的第1卷扫了些,,黑白银盐的感觉确实蛮爽的。。。
扫描还不是很得法,发现好像自己把胶片装袋儿的时候,都产生了擦痕,,实在悔恨哦。。
我只是把底片插入片儿袋儿而已,不晓得如何避免擦痕还请独兄指点
OM1n OM 50mm F1.4 Ilford HP5+

[align=center][attach]64670[/attach][/align]

2009-3-18 06:26 独具只眼
唐兄容禀,治印或如书画一样讲究风范和意境的,读印有时候比读书法还要富于哲理的,经营与残断真是关乎死活,非俗手所及也。所以玩印章大多玩名家手笔。多读印谱会发现“其乐融融”哦:)
第一张的印鉴位置过高了,右边和底边应是等距为好,这种体例的落款或如国画的“斗方”有传统规矩的。第二张的位置就想当然了,合理的位置似应在左边荷叶和焦外圈的交界处,现在的位置不是名款的地方,即使换闲章的话也堵死画面的空间了。其实中国书画的落款和印鉴完全是另一门大学问,古人常常以此去体现美学修养呢:loveliness:
我觉得国学的理解是一通百通,产生谬误常见是古词今译,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包括所谓的名家解读,约定俗成的荒谬曲解比比皆是。试例,“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理解的关键在于其中的“上,下”,是个使动用法,意思是刑法不使贵族置之上,礼仪不使平民置之下。可是翻开以往的大众读本完全是颠三倒四的。古人用词在当时来说并非隐秀,现实读起来只要不悖离原来的语境和惯例应无大误:)
『 M-HEXANON 50/2』


[align=center][attach]64671[/attach]


[attach]64672[/attach][/align]

2009-3-18 06:40 独具只眼
寓言老弟的问题可能是还是由于冲胶卷时的情况,在于冲洗设备和操作过程,有时候吊冲的划痕一样严重,:)
黑白银盐的感觉是什么早已淡忘,以前来不及关心,现在是关心不着了,反正网上啥也看不出名堂:L
『Culminar 85/2.8 L39+M8』


[align=center][attach]64673[/attach]


[attach]64674[/attach][/align]

2009-3-18 10:25 唐朝气息
[quote]原帖由 [i]独具只眼[/i] 于 2009-3-17 05:32 发表 [url=http://www.leica.org.cn/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13103&ptid=3912][img]http://www.leica.org.cn/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唐朝老弟这回到家看来是没闲着,宫里出来又检阅798的,这种机车已渐成稀罕物了,想当初的“大串联”时代可是精神的象征呢:lol
数码发展加上金融危机,我看用不了多久你就玩上M8了,坚持就是胜利:)
随你去这 ... [/quote]

厚厚!去年12月去的,手都冻僵了:'(  那一束夕阳-神来之笔:victory: 旁轴上控制起来就不容易的吧。
M头上数码还有RD1/RD1S的选择,不急啦...:lol   我等......

2009-3-18 21:27 阿唐
原来名款与闲章的方位如此讲究,不可随意而为。这其中的学问须要经年的积累,以后当留意学习。
听独兄指点,简单地理解,似乎印鉴的位置应首选棋盘的星位?围棋谚语“金角银边草肚皮”,选在金角的星位至少不会大错吧?我上一个印鉴居然直落在肚皮中间,汗颜:L
曾想在其它照片上落印,可是效果不好。看来这样玩法只适用趣味小品,过把瘾而已。最后再试两张,镜头同上。

[align=center][attach]64684[/attach]

[attach]64685[/attach][/align]

2009-3-18 22:13 阿唐
“刑不上大夫“一句,据独兄一说,我以往理解错了,以为是给予士大夫免刑的特权。看来选何种译本学习很重要。
现在国学书籍和讲堂琳琅满目,叫人眼花缭乱。看了朋友推荐的几本南怀谨选集,很佩服老先生的博学与胸怀。虽然不懂细处解得与原著是否出入,感觉他把道理讲解得满精辟。想起前些天聊起的”祸兮福所伏“,也许有的时候,即使理解错了也会有意外的收获吧?或曰”傻福“。所以,我是无知者无畏,先瞎学一通,有错再改:lol

[align=center][attach]64686[/attach][/align]

2009-3-18 22:47 唐朝气息
半卷负片。不知是水平问题:L 还是冲卷质量:Q ,反正不满意:'(
ELMAR904
上为家里阳台上深圳市花勒杜鹃,下为对面的公寓
[align=center][attach]64688[/attach][/align]
[align=center][attach]64689[/attach][/align]

2009-3-19 00:29 寓言
谢独兄指点,,
我逐个环节想了1下,问题好像应该出在 刮水那1环
还是太缺乏这方面的常识了,我把冲好的底片拎出来用刮水夹子用力捏住,使劲儿拽了拽
我想应该是这种劲爆的刮水方式造成的吧

一直喜欢黑白照的感觉,前阵子总是用数码的模拟,还特别看了1个老外写的书,是说可以在PS里面模拟出各种不同底片的风格
不过这次扫描出来1看,感觉数码模拟出来的和底片上还是有差距
看来,要想看真正的黑白银盐的片子到是要弄个放大机,自己放大肯定会好玩。。
可能也是玩黑白的最终目标吧,,现在条件所限,只能如此了,不过看到底片扫出来,还是蛮开心的。。。

上1残片,呵呵,一张都没舍得扔~
[align=center][attach]64690[/attach][/align]

2009-3-19 01:03 独具只眼
回唐朝,你提起的RD1系倒是个不错的候选,我曾用过,很喜欢机器的设计,就是每次需要过片有些多余,怀古也不能没头没脑的:)
这两张片子看来镜头表现基本正常,阳台的市花或由于后景的关系影响了你要的效果不得而知。不过焦外散景可不是大光孔镜头的专利,关键在于控制好前景和后景的置景关系和距离,小光圈照样可以玩散景。可用数码机多尝试下,胶片用来摸索的成本就高了:)
徕卡的老90/4很好玩的一只镜头,随你上此镜的闲来随手,贻笑:loveliness:


[align=center][attach]64699[/attach]


[attach]64700[/attach][/align]

2009-3-19 02:04 独具只眼
唐兄的这莲花深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境界,用镜之外,得益于构图的取舍:victory:
还说印款的问题,这三张似选用朱文的方章适宜,名号印章还可选立长方的形式,比这种非标准的长圆用来得当。位置要根据画面的结构进行调整,不可喧宾夺主,不可影响均衡。比如这三张的愚见似应都落在左侧,第一,三张的右侧乃气韵之眼不能堵住,第二张画面本身有侧重,右侧就失衡了,尤其是印章的形制不合。这种体会或如你提到的围棋,要有“气”和“势”的考量,随机应变。国学深入之后会发现“触类旁通”“包罗万象”大可值得费思量的:loveliness:
『法影镜 SOM 50/3.5+M8』


[align=center][attach]64705[/attach]


[attach]64706[/attach][/align]

2009-3-19 02:54 独具只眼
寓言老弟下次对待胶片要温柔一些哦,毕竟是自己的劳动果实:)
有关“数码模拟出来的和底片上还是有差距”的说法不予苟同,据我所知所见如你说的“PS”手段,完全可以模拟出最高品质的胶片效果。那些既懂得摄影和暗房又是软件专家的人操作起来轻而易举。而且这种数字暗房的成就在专业领域早已达成共识。可惜“洗印”费用非常昂贵。
常说的能看的和能用的照片和专业的高品质照片的概念完全不同,不论前期摄影还是后期暗房。尤其是黑白摄影最为复杂深奥,远不是因为没有了颜色那么简单。人们不断追求永恒的黑白魅力就在于实在是难于掌握又奥妙无穷:loveliness:
玩过半生后才开始入门,仍然不时颠倒黑白呢,惭愧:L


[align=center][attach]64708[/attach][/align]

2009-3-19 03:58 独具只眼
学习唐兄的“傻福说”:D 虽比不得那位南老兄的见解,却也经常练习“内观反照”的境界,越来越懒得纠缠那些“考辨”“索隐”之类。其实国学的歧义浩如烟海,与那些士下文人怀才不遇之后就蹂躏文辞大有干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结果是当事人都死了,看热闹的也基本变成陪葬了。天下文章不光可以大抄,或一样可以根据需要大改。经典案例莫过于“论语”,孔姓夫子究竟有无那些言论似无考据,但并没妨碍成了圣人之言。即是“圣言”难免解读,古往今来解的是越来越难读。幸亏有过一场文化革命,曾深入地揭批了一把“孔老二”,使人见识了另一番历史景象:lol
闲逛动物园,偶遇此景,想起了曾对那尊“马踏飞燕”的“踏”字讨论,或应改为“追”字云云。若片中情景不知适用“踏”也“追”也,娱乐下:loveliness: 『DallMeyer 100/4.5+Canon 1DmarkII』


[align=center][attach]64709[/attach][/align]

2009-3-19 05:10 寓言
多谢独兄指点
我估计我之所以有那样的想法,肯定是看的东西太少啦,哈哈,还摸不清个所以然呢
因为没摸过黑白胶片,所以就主观的认为这个胶片出来的调调可能就是所谓的正中了。
看来那本书我还是要好好再仔细读读的,是1个老外写的,关于如何用CS3和light room
这2个软件来处理黑白照片的,书名叫<Black and White in Photoshop CS3 and Photoshop lightroom>
难怪此书开篇用了好多篇幅来介绍色彩管理这些东西的。。。看来这是做黑白片的先决条件哦,我需要再好好的啃啃才行。。

独兄乃真黑白哦,再看我那张,整个灰土土的了,哈哈

2009-3-19 11:53 阿唐
依照独兄指点改动了第一、三张荷图的图章位置,果然气象不同。这图画与围棋相通之处真不少,不仅落子/落章都需要均衡“外势与内韵”,而且“气”“韵”之眼位都是关乎生死。
送上两张 行渔图。可惜没有朱文方章,否则还想接着玩下去呢:)
哈苏120/4

[align=center][attach]64723[/attach]

[attach]64726[/attach][/align]

2009-3-19 15:43 阿唐
独兄只是与南老先生所专不同,见解与境界都很高哦。都有多高呢?高山仰止,看不清。可是,也许行到高处时,老先生们都走到同一条大道上,也未可知吧。前些日子读南怀谨的庄子。若把书里“心斋”篇所喻的“耳”换成“目”:无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无观之以心而观之以气。倒是很象独兄“内观反照”的境界?
学子无知,瞎掰,有错就改:)
再送两张行渔图,镜头同上。就要出差了,打算顺道去久闻大名的苏州和周庄看看。

[align=center][attach]64735[/attach]

[attach]64736[/attach][/align]

2009-3-19 22:00 唐朝气息
老哥哥:您这真是彻底,连过片都懒得过啦:lol
ELMAR904
我家猫猫,颜色偏红
[align=center][attach]64752[/attach][/align]
[align=center][attach]64753[/attach][/align]

2009-3-20 02:14 独具只眼
寓言老弟说的这本书我曾看图识了一下字,掌握起来很要一些基础的。不过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我是不做指望了,所以尽量保证前期质量,后期就省事多了,也算“扬长避短”吧:lol
玩多了自然会发现,不论胶片还是数码,以拍摄相同景致来看,只要是技术指标精确,记录的影像质量几无差别。后期虽然不同的暗房洗印方式,放大出片后应该分辨不出胶片或是数码才正常。如果能够立判高下则一定是有环节出了问题,不妨找机会尝试下玩玩:)
我觉得玩镜片有时候整点趣味和另类是为了娱乐,拍照片还是一丝不苟力求完美为是。同勉:loveliness:
似如瞬间,京城已是樱花盛开,与你分享下。徕卡 90/4 三片。


[align=center][attach]64754[/attach][/align]

2009-3-20 03:01 独具只眼
唐兄可是谬赞了。那位南老先生或如“高山仰止”,俺充其量只是云里雾里山上山下闲游的散人罢了。其实无论耳目都不如心最清楚。然,心动却不如意动来得更快,只是意动的根基或在于日积月累的经验。复杂,不去想了:lol
看过些围棋的发展变化,和摄影的由来觉得有某些相似。记得当年棋坛曾有唯美派棋风,看似讲究盘面的好看,其实是一种理念的追求,合乎境界。后来就盛行“获奖派”了,难看好看以赢为准,“不似蛟龙也似恶狗”死缠烂打不亦乐乎。哈,没有对错,各有一品,借鉴摄影纯属雷同。
喜欢第二张,似渔光曲袅袅余音颇有回味。可惜了第一张中间的两棵树多余,乱的喧宾夺主了。遗憾的美吧:loveliness:
身居闹市,脱不了的庸俗,继续扫街按快门。『Cooke 50/2.8』


[align=center][attach]64755[/attach]


[attach]64756[/attach][/align]

页: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查看完整版本: 戒毒以后的混战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5.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