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ca中文摄影论坛 » 摄影器材资料馆 » 徕卡M35/1.4A镜头资料收集


2007-2-17 20:58 qp12
徕卡M35/1.4A镜头资料收集

现在主用这个镜头,准备收集这个镜头的资料,哪位大师有收集的能提供,奉献给大家。非常感谢!
另,有用这个镜头拍的片子,也希望能上来供参考学习。

我先上为敬。

2007-2-17 21:06 qp12
谈谈徕卡的35mm镜头
2004-01-19 19:35

    欧文在1997年8月就已比较全面地分析测试了3只35mm徕卡镜头的各项表现,当时是徕卡刚刚推出SUMM ICRON-M ASPH(35mm)1个月左右,详细的文章(ENGLISH)可以在[url]www.imx.nl/pho[/url] tosite/leica/m/lenses/pages/l11879.html阅读到,我先简单摘编其中一部分,然后再补充一些个人的感受。

    Summicron-M 1:2/35mm,以下简称A头,光学结构为7片5组,重量250克(白)/160 克(黑),自机身卡口至镜头前沿距离26mm,最大处直径52mm;Summicron-M 1:2/35mm AS PH,以下简称B头,光学结构为7组5片,含1片非球面镜片,重量340克(白)/255克(黑),自机身卡口至镜头前沿距离34.5mm,最大处直径53mm;

    Summilux-M 1:1.4/35mm ASPH,以下简称C头,光学结构为9组7片,含1片非球面镜片,重量415克(白)/250(原文误,应为300左右)克(黑),自机身卡口至镜头前沿距离34.5mm,最大处直径53mm。

    欧文首先对B头作了评价,他说该头具有:

    1. 完美的艺术表现。重量比C头轻很多,方便进行艺术创作;

    2. 全开光圈时有高的对比度和清楚的细节表现,他认为暗角现象略低于老款35/2;

    3. 光圈4.0时有最佳表现。2.8-5.6均极佳,8以后轻微下降;

    4. 令人惊叹的像场平面。这点可以从LEICA原厂提供的MTF曲线上读出,该头在距光轴15-18mm处的传递函数MTF值明显提升,我觉得这好象是大多数徕卡新款镜头的设计思路。

    然后他对ABC三只头进行了比较:

    光圈2时,B头的对比度高,自中心到边缘的分辨率较高,暗角现象可见但很轻微,整个像场平面非常出色,相比起来C头的暗角轻微一些,但边缘稍柔一点,C头当光圈1.4时,暗角比B头的F2明显,整体图象分辨率中等。阳光下拍摄远景时,B头与C头在F5.6和F8时基本无差别。。。。。。

    经过一大堆实验之后,欧文得出的结论是:

   "B头和C头是更为现代的设计,有可能好过A头。它们的差别是可见的,但必须把各自的图片摆在一起仔细比较。 B头是一只非常好的镜头,它具有徕卡镜头的特质:极高要求下的清晰图象。C头是一只保持B头的质量并将光圈延伸到F1 .4的镜头,但在最大光圈时保持这种高质量的确有些难为了设计师们。如果你的确需要F1.4,那么C头是唯一的选择;如果F2就够了的话,那么B头是个最佳选择,它有最佳的性能价格比。A头曾经是、而且现在还是一只出色的镜头,它凝聚了徕卡几十年的设计精髓。"

   怎么样,这个结论够清楚吗?我的使用感受和上述结论几乎完全吻合,不过我又多试用了第一代SUMMICRON (序号:2048XXX 8片)和第一代SUMMILUX(2167XXX)但可能是由于个人的喜好不同,我还是觉得老款镜头出的片子看起来稍微舒服一点,可能是中间层次更丰富一些,重复一遍,这只是个人喜好。好比出色的录音师会选用自己喜欢的、具有某种个性的话筒去录音,而不会用那种频响非常平直的"测量话筒"去录音。当然有些音响发烧友喜欢用" 监听级"器材听原汁原味,而我却真的喜欢单端300B电子管功放推"雨后初晴"HL-5的醉人音色。

    最后,我再讲一段历史故事,这是我多方考证后整理出来的,是史实:在早年间,徕卡有一间小型的研究所,负责研究光学玻璃和进行镜头的光学设计,当他们研发出一款玻璃后,就交给斯考特厂(ZEISS的一个子公司)生产,斯考特厂不仅生产这些玻璃,而且还把它列进自己公司的标准产品样本,不论谁花钱都可以买到这些"徕卡玻璃"。后来,徕卡停掉了有关研究工作,因为市场上有足够的"标准产品"可满足徕卡的要求,如斯考特、好雅(HOYA)、康宁等公司,但是后来那些公司逐步壮大,象徕卡需要的那些"徕卡玻璃"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而别人家也不订购价格高的"徕卡玻璃",结果是,那些公司找到LEICA说:"徕卡老哥,不好意思,您要的货没了,以后也不造了,您老看看这块料行不行?"无奈之下,徕卡现在订的玻璃是那些大批量生产的、高质量的、低色散的、标准化产品,只有一种型号为"NOCT"的玻璃还是徕卡在小批量自行生产。这个故事导出两个结论:

    1. 拥护老款镜头的人说:正宗的传统无可取代,我用的才是"真正"的徕卡;

    2. 崇尚新款镜头的人说:用同样的材料能造出超乎众厂的镜头,说明先进的光学设计才是真正的"徕卡"。




原 作 者:
文章来源: 转载

[[i] 本帖最后由 qp12 于 2007-2-17 21:10 编辑 [/i]]

2007-2-18 16:03 波洛客
上图支持

Leica Summilux 35mm f1.4+M8

by Gabriel M.A.

2007-2-18 16:04 波洛客
Leica Summilux 35mm f1.4+M8

by Gabriel M.A.

2007-2-18 16:06 波洛客
Leica M3 + Summilux 50

Leica M3 + Summilux 35

by soul vampire

2007-2-18 16:08 波洛客
Leica M8 + SUMMILUX - M 35mm F1.4 ASPH

Leica M8 + SUMMILUX - M 35mm F1.4 ASPH

2007-3-4 11:53 upop
M- 35/1.4 ASPH

这是徕卡相对上较早期的非球面镜(第1支是50/1.2, 第2支是35双非), 也是第一支以非研磨方式, 可量产的ASPH 。相较于中生代的徕卡, 其边缘画质在细节上提升许多, 而且在大光圈时即有极佳的表现, 它同时保有中生代镜头柔细而绵密的特色, 又不若最近ASPH的鲜锐度。 确是一支相当有味道, 丰富层次感, 画质一流的镜头, 特别是在阴雨天的表现, 与老镜相比更有明显的不同。

除非在很弱的光线下, 或刻意要开大光圈, 通常使用f/4, 此时的画质是最好的, 不论是黑白或彩色, 都相当令人激赏, 对于 Summilux- M- 35 ASPH 一直念念不忘....。
拍彩色, 这支绝对是首选, 拍黑白也相当出色(反差较高), 虽然有人认为他就像大了一级光圈的七枚玉(就彩色来讲是毫无疑问的), 但就拍黑白而言,二者是截然不同的, 经济上若许可,可以拥有的...。
不过因为精简器材及个人拍照习惯, 这支镜头在去年出让了, 35mm只留下了七枚玉, 就味道上个人还是比较偏好七枚, 尤其是他那无可取代的黑白影像和散景。


附图的镜知道有什么特别吗?:L :L

2007-3-4 20:35 black8
mp+35F1.4A 今年元旦去缅甸第一次用 这只头 以前用七枚35F2

[[i] 本帖最后由 black8 于 2007-3-4 22:16 编辑 [/i]]

2008-3-16 20:38 osiris
上张图支持,因为刚用这头,编号37XXX

2008-3-17 06:11 Heifetz
加一层。。。。。

[align=center][attach]39243[/attach][/align]
[align=center]
[attach]39244[/attach][/align]

2008-7-20 02:09 kentwang0813
孤數

崑山拍的  前幾次圖貼不上去,在試試 如果還是不行請板主見諒

[attach]50472[/attach]

[attach]50473[/attach]

2008-7-26 08:59 rayjean
:victory: 中毒之中,准备上了。一般的摄影人来看它们的差距很小的。dx们的眼里就不一样了。:lol

2008-8-3 00:48 benplay
偶也来参与,跟顶一个! MP + summilux m 35f1.4 asph

[[i] 本帖最后由 benplay 于 2008-9-2 17:30 编辑 [/i]]

2008-8-3 02:12 2359
3514确实是可以代表徕卡在光学工艺极致上孜孜不倦探求的一件工艺品。

2008-8-27 18:18 lmy
求教各位仁兄:

莱卡M系列35mm1.4 ASPH银色版或黑色版的光圈调节环是不是比其他M系列镜头松,旷量大?

2008-8-27 19:21 我爱徕卡
35mm1.4 ASPH的光圈调节环旷量大,这是普遍的说法,而且我那只头感觉也是这样的。

2008-9-6 13:22 lmy
谢我爱徕卡先生回答!:lol

2008-10-11 22:13 qiuri
这是老头所谓八枚玉拍出的效果,大家可作比较。

2008-10-11 22:16 qiuri
为什么照片发到论坛上,明显变暗,而且色彩也发生变化了。

2008-10-15 12:55 无怨的眼睛
summilux35/1.4ASPH是我最常用的镜头了,高饱和高锐度但是不失徕卡的味道。暗光之下,更显美妙。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5.0  © 2001-2006 Comsenz Inc.